大关退耕还林打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组合拳

 2015-07-30 08:44  来源:

本网讯(通讯员 张书权 徐仲琼 )2002年,大关县启动实施了国家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在连续的6年时间里,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8万亩,并配套实施了荒山造林10万亩,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一轮14.8万亩退耕还林和配套实施的荒山造林工程,实施在除高桥镇以外的8个乡镇36个村368个村民小组,惠及农户13373户56589人,共栽种竹子51024亩、漆树34840亩、黄柏20674亩,杉木、厚朴、黄柏、核桃等其他经济作物41462亩。

大关县玉碗镇石灰村瓦厂村民小组耕地大部分是坡耕地,由于土地贫瘠,种的庄稼也没有多少收成,2002年正好赶上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群众就把很难耕种的土地进行了退耕还林,这样不但可以领到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还能增加森林植被。种上了竹子的地块全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连接耕地与耕地之间的部分荒草荒坡也全都种上了竹子。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竹林绿浪翻滚,形成了一道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与县城隔河相望的翠华镇金龟山,在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共实施了1709.54亩,其中栽种慈竹623.64亩,栽种斑竹739.5亩,栽种水蜜桃346.4亩,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栽种的斑竹和水蜜桃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有五六户群众的收入达到了2至3万元。村民王贵书家栽种的斑竹,采笋一年能卖三四千元,以前可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村民杜海群家是在退耕还林政策中受益最大的农户之一,她家25度以上的11.4亩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种上了桃子、李子、杏子等复合水果,不但每亩可以领到退耕还林补助,同种包谷相比,花费的精力和成本降低了很多,收入却增加了好几倍。

“桃子树的收益比以前种庄稼、种包谷好得多,种包谷一年下来只能卖两三千块钱,还要耕几次地、薅几道草,桃子一年要卖两万多元,而且只锄草施肥。” 谈起种水果与种包谷的对比,杜海群心里自有一把小算盘。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引导群众改变了传统的土地耕种方式,逐渐向经济型、效益型方面迈进,既实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也得到逐步显现。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现在下雨山沟里的水都没有以前浑浊了,山上的野猪等野生动物也多了,不出门打工也能挣钱了。

今年,大关县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将在全县9个乡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万亩。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和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核桃、笋用竹、天麻菌材林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优先安排在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状况脆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目前各乡镇正在开展土地丈量等工作,项目实施完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全县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