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华诞 唱响百年”征文作品选 (112)沂蒙精神赞

 2021-08-08 16:27  来源:昭通新闻网


应文友邀约,盛夏时节,我到沂蒙地区进行了一次红色旅游,接受了一场红色教育,经历了一次沂蒙精神净化洗礼。

 在沂蒙老区,我参观了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讲解员带领下,怀着崇敬的心情,先后参观了第一、第二展馆的展厅,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张张战场照片,一个个感人故事,把我带到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使我的思想受到强烈的震撼,内心得到了深刻洗礼,觉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走出纪念馆,松柏环绕着的革命烈士墓区,庄严肃穆。我伫立在烈士英名碑前,向粟裕将军和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向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默哀,并聆听了陈若克为革命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感人事迹。参观结束后,观看了电影《英雄孟良崮》,真切感受到沂蒙人民踊跃支援前线、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在沂南,我充分感悟、领会了沂蒙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认识、感知到了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红嫂陈若克,既是一名伟大的母亲,也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更是一名意志坚强的革命者。1947112日,日军大肆扫荡沂蒙山区,怀有身孕的陈若克在行军途中与部队失去联系而被捕。任凭日军对她严刑拷打,她什么都没说。由于敌人的残酷折磨,第二天她便早产生下了一名小女婴。在被押往沂水宪兵司令部的途中,日军将陈若克横放在马背上,并将她的女儿扔进了马料袋里。100多里山路,陈若克听着自己年幼的女儿被马草的尖刺扎哭的声音,她强忍住泪水,没有向敌人低头乞求。行刑的那天,陈若克怀抱着瘦弱的小女儿,望着她那干瘪的小嘴说:“孩子,妈妈对不住你。你来到这个世上,没有喝过一口妈妈的奶,现在就要和妈妈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了,你就吸一口妈妈的血吧!”说完,陈若克咬破手指,将手中的鲜血滴到孩子的嘴里,抱起孩子昂首走向刑场。当乡亲们找到她们母女俩的尸体时,她们已经血肉模糊、残缺不全。英雄陈若克用她年轻的生命在沂蒙大地上谱写了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壮歌。

 永远铭记英雄陈若克的名字吧!在中国大地上有无数陈若克这样的人民英雄。他们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共和国的大地上有他们不朽的身影!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我们脚下的土地,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莒南,我参观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和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再一次明了“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深刻内涵。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今天,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沂蒙精神的形成与传承,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厚重的行进轨迹承载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进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即使“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

 在革命年代锻造出的沂蒙精神,熠熠生辉,成为党和国家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被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肯定。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有力支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如一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就注定中国的伟大事业和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能够朝着胜利大步迈进。

 纵观世界发展演变的历史,无论是哪个国家和民族,有几个政党能真正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有几支军队能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获得人民爱戴和拥护。正如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恍然大悟地说道:“一支能被人民如此爱戴和支持的军队,又怎么能不打胜仗?”淮海战役中,我们的部队打到哪,支援队伍的独轮车就绵延到哪,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沂蒙小推车推出来的,这是沂蒙精神在革命年代最形象的表现。

 

沂蒙精神是一种人民精神,沂蒙山是一座由人民精神铸就的山。战争年代里有多少人拼死掩护八路军伤员,无从查证。沂蒙六姐妹,也只是这个英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因为在沂蒙大地上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六姐妹”。沂蒙精神凸显的是人民之魂,它的创造主体是纯朴、善良、憨厚、正直的沂蒙老百姓,这股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力量,是党的群众路线所提炼和锻造出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是党和人民军队与沂蒙老区人民鱼水情交融的真情告白。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是沂蒙精神形成强大动力,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给我们上的最生动的一课。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今天,作为历史的后人,作为开拓国家建设新局面,继承民族使命的后继人,沂蒙精神同样是一堂醒世的警示课,它警示着我们,只有毫不动摇地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按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标准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如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继续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如革命战争年代那样,在人民的支持下继续朝着一个又一个胜利迈进。

作者:西杨庄


审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杜恩亮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杜恩亮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