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日报》“七一”特刊⑨丨大关:跨越大关 新路如歌

 2021-07-01 07: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山水大关,大有可观。笔架山屹立依旧,辉光下,大关县城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行云流水般的舞姿映衬着山水小城的盎然生机。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顾大关发展的艰辛历程,是历届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出水堰”精神为指引,以感天动地、不折不扣的决心,以愚公移山、锲而不舍的毅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在峭壁上谋发展。大关从一穷二白到与全国同步实现脱贫摘帽,是县委、政府带领30万人民群众在百年历程中砥砺初心、在百年征程中见证发展而写下的不朽诗篇。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大关,因古为滇川交通要道,秦开“五尺道”通“西南夷”经过这里,全县险关重叠、关镇坚固而得名。夏、商属梁州之域,周为窦地甸。汉、晋为朱提郡辖地。隋属南宁州总管府恭州辖地。唐武德元年(618年)为协州辖地,境内始置西安、湖津2 县;唐南诏时,县境内为东爨阿旁部。宋大理时属乌蒙部地。元顺帝至正元年(1335年)县境随属四川行省乌蒙辖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为云南布政司乌蒙府辖地。翌年(1383年)又属四川乌蒙府辖地。清雍正五年(1727年)县境属云南乌蒙府辖地,六年(1728 年)置大关厅。民国二年(1913 年)改称大关,属滇中道,后直属于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属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关于1950年4月解放,属云南省昭通专区管辖。1970年改属昭通地区管辖。2001年1月13日,昭通撤地设市,大关仍属昭通管辖。大关地处昭通市腹心地带,东北与盐津县毗邻,东南与彝良县接壤,南和昭阳区接界,西面和北面与永善县相连,国土总面积1692平方公里。

受尽困苦的大关人民,历经百年磨砺,沉淀出一种奋斗精神叫“出水堰”精神,在此精神的激励下,为了改善生存条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创造条件。

“敢教日月换新天”!“出水堰”精神一直鼓舞着大关干部群众奋进在发展之路上。

追溯大关历史,解放初期,大关水利设施微乎其微。作为“地无三尺平”的大关,只能靠天吃饭,很多地方连人畜饮水都成问题,更不用说生产用水。人民群众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各条支流汇聚的关河水浩荡北去。1958年8月,县委、政府顺应民心,正式作出决策:开渠引水,彻底解决县城及附近乡(镇)的人畜饮水及生产用水问题。建设之初,抽调翠华、黄葛、上高桥 3 个乡(镇)的群众 2500 人参加建设,1960 年增加到 5000 余人。他们扛着简单的行李,头顶烈日,扎营岩畔沟侧,把修筑出水堰引水浇灌田地的构想变成了行动。建设中,欲想达到最为理想的受益面积,渠道必须经过令当地人谈之色变的观音岩、庙子沟、滴水岩等“十大悬崖”。不畏艰险的大关人民凭着坚韧的毅力,腰拴吊绳顺岩而下,用钢钎、錾子、炸药在悬崖峭壁上打眼放炮,一点一点地掘进,整整两年时间,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57.4公里长的大堰基槽,也因施工极其艰难,有 59 人在建设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出水堰的峭壁之上。经过 40 年的不断修复与扩展,终于建成了至今仍滋润关河东岸两万余亩山地,养育着灌区125个村寨上万人口的“英雄渠”。大关县委、政府为了纪念他们百折不挠、愈险愈坚、永不放弃的斗争精神,建立了出水堰党史教育基地,鼓舞大关人民朝着美好生活目标继续前行。

时至今日,大关土地上的大小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先后建成了罗汉坝水库、太华水库、梭锅坝水库等一系列水利枢纽工程,大关靠天吃饭的历史也一去不复返了。

回想20世纪80年代,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依托良好的水利条件,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培育出了天星寸金黄瓜和大棚番茄、辣椒、茄子等带地域特色的蔬菜品种,畅销省内外;依托河谷气候特点 ,大 力发展李子、樱桃、枇 杷 、桃子、脐橙等特色水果种植业;依托二半山以上区域的良好草场资源,引进企业带动群众发展以生猪、肉牛为主的养殖业,形成了年出栏数十万头规模的支柱产业;以筇竹为主的“一县一业”竹产业,竹笋加工、竹材家具生产等一系列产业链企业落地大关……为大关脱贫攻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致富、先修路。大关交通不畅,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大关交通的快速发展,大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今天的大关,213国道、内昆铁路、麻昭高速公路、昆水公路穿境而过,通乡达村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谁承想,解放初期的大关,出行靠步行,运物得人背马驮,“五尺道”上依旧飘荡着此起彼伏的马啼声。

20世纪60年代,国家启动了213国道建设,这是一曲人与自然、人与天斗的壮丽赞歌。在那个科技极端落后、炸材也很稀缺的年代,昭通数十万人赤膊上阵,用锤子、锄头、錾子在悬崖峭壁上开路,历经数年,终于建成了大关县第一条公路。尽管经过了很多次的改造,驱车行驶在上面,依然能够体会到当年修路的艰难。

改革开放以来,大关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速,昭麻二专线的建成通车,大大提振了大关人民的发展信心,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内昆铁路、麻昭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岔彝二级路改造,通乡柏油路建设、通村(组)公路硬化等一系列建设项目的推进,逐渐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干、二级公路为支撑、村(组)公路为血管的全域公路网,为乡村产业发展、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类霜天竞自由”。欲观好风景,必登山顶处。站在寿山镇柑子村大旗山山脊,俯瞰岔河互通立交,各类车辆川流不息,铁路上不时有火车鸣笛而过,秦开“五尺道”穿街而过的寿山镇老街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式的洋房,人们幸福地生活在沉淀着厚重历史气息的村落里。寿山集镇统一格调的楼房、平整干净的街道、傍晚时分成群结队的市民伴随音乐翩翩起舞,篮球场上你争我夺……一幅乡村发展的最美画卷记录着群众幸福生活的变迁,也是大关集镇发展的一个缩影。

未来的大关,将向何处?

立足大关区位优势和“大关三宝”资源优势,县委书记雷楚英给记者描绘着美好未来。

大关地处昭通市腹心地带,位于出川入滇的交通要道上,处于昭通机场、火车站和水富港的有效辐射区,特别是随着全市水陆空立体“大枢纽”布局、渝昆高铁等重点基础设施建成,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为产业布局提供了先决条件。全县拥有筇竹、硅矿、页岩气的“大关三宝”资源优势,已建成筇竹基地近 80 万亩;探明硅矿储量约 216 亿吨,为全国县域存量之最;页岩气储量3450亿立方米以上,且属于“空白区块”,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资源支撑。

大关要发展,出路在搬迁。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为昭通发展明确的“三个定位”和“四篇文章”,市委、市政府为大关确定的“两区一基地”发展定位,给大关发展指明了方向。

历史上,大关县城因发展空间受限,分别于1729年、1731年进行了搬迁,1991年再次启动搬迁,后因境内未找到合适地块而搁置。实施县城避险搬迁是大关人民百年夙愿。值此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跳出大关谋划选址,构建“一城三区”“昭鲁大”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搬迁靖安这一步棋,彻底激活了大关发展潜能,既可从根子上破解大关县城地质灾害治理难题和城镇化发展困境,也可推动大关产业重构重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换道超车,这是改变大关前途命运的关键举措,是市委、市政府赠予大关的“重磅大礼包”。

大关县城搬迁靖安,对大关县减灾避险、盘活靖安新区、稳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共建共享昭通百万人口中心大城市,都是互利共赢的。大关将牢牢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高度统一好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紧紧围绕“两年两步走”的思路,加快对接推进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积极争取靖安新区至大关县城快捷通道建设,构建大关与靖安“一刻钟生活圈”“昭鲁大‘半小时经济圈’”。共建共享“一城三区”经济、文化、物流、信息等优质资源,把大关打造成吸引力更强、承载力更足、竞争力更强、开发开放水平更高的“一城三区”北大门、“昭鲁大”一体化发展新坐标。

“十四五”期间,大关将牢牢抓住省级“三张牌”和市级“三个千亿元”产业布局的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种竹养猪、采硅抽气、文旅康养”发展思路,深入推进百万亩筇竹、百万头生猪、百万吨饲料、百万吨硅矿、百万名游客的“五个百万工程”,以竹、猪、硅、气、旅“五大主导产业”全链条建设,突出打造筇竹、生猪、硅气“三个百亿元”产业标杆,着力构建东部以天星硅矿、西部以寿山建材、南部以上高桥农特产品、北部以木杆筇竹、中部以翠华文旅为支撑的“五个经济增长极”,以产业振兴推动形成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工农互促、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最终实现大关经济社会发展换道超车。

大路朝阳、新路如歌。在新时代重要节点,大关县委、县政府正以昂扬的斗志,满载大关人民的殷切希望,在峭壁上谋发展,以融城发展为契机,点亮大关换道超车的灯塔,沿着灯塔的指引,全力奏响关河儿女和谐发展的新乐章。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利涛)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