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青年张关军:产业来引路 携手同致富

 2021-03-03 15:45  来源:昭通新闻网

原标题:产业来引路 携手同致富 ——苗族青年张关军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正月初六刚过,张关军就在自家的筇竹林里忙开了。因为筇竹就要出笋了,他要除尽林里的杂草,以便笋子生长。春天里,筇竹就是他们家的“摇钱树”。

张关军的家在群山环抱的大关县吉利镇鱼田村茶园村民小组,这里的海拔、气候、土壤条件很适合竹类生长。加上徐家山国有林场、村集体林和农户的自留山,鱼田村连片的野生筇竹就有几万亩的面积,依托国家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等项目的实施,2015年、2018年当地又大量种植了方竹,基本形成10万亩竹产业发展格局。竹子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

在鱼田村,只要说起张关军,大家都会由衷地为这位善于种竹子、种天麻的行家里手竖起大拇指。

现年51岁的张关军生在鱼田长在鱼田,他生活的茶园村民小组是一个汉族、苗族聚居的地方。张关军身材中等、精瘦,属于那种长期跑山的体质。由于个人能力、影响力、号召力等原因,初中毕业的他于2007年被推荐到鱼田村民委员会,并通过选举担任村民委员会委员一职。同年,作为少数民族界人士被协商为政协大关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00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担任村干部后,接触的人多了、学习的机会多了,见识也广了,张关军对建设家乡的信心也就更足了。

要致富先修路。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他与村民委员会一班人一起召开群众会,一起协调土地,一起投工投劳,终于修通了从村民委员会通往永胜村民小组的16.6公里山路,方便了鱼田、云田、田坪、茶园、永胜、青海、梨园7个村民小组的300户近千名群众。2016年,在挂钩帮扶部门大关县交通运输局的大力帮助下,这条山路硬化成了水泥路,彻底解决了晴通雨阻的出行难问题,为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建起了快捷通道。

2016年,彝良的一位老板来到田坪、茶园、永胜片区种植天麻,张关军从始至终参与了天麻的种植与管护,并虚心求教。2017年,学到了技术的张关军决定自己试种。正好这年,大关县金彭合作社挂牌成立了,理事长彭大华就是鱼田本村人,他准备干的事就是种植天麻。张关军率先加入了合作社,并成为种植天麻的技术骨干。种植天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地的村民纷纷前来务工,除了务工获取劳务收入外,一部分人还以资金、林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对于工钱,彭大华都是每天兑现到位,从不拖欠。这样一来,除了最初带动种植的28家贫困户外,60多家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也积极加入到了合作社。全村的13户苗族群众全部加入。

天麻丰收了,大家也获利了。与张关军一样,部分村民不光加入合作社集体种植天麻,同时也开始自己种植发展。

随着大关县委、县政府“种竹”发展思路的推进实施,大关金彭合作社也结合当地实际,带动大家一起发展竹产业。在林业部门的规划指导下,在对原生筇竹林进行了抚育改造、提质增效的同时,又动员、指导适宜区群众将自留山、自留地拿来种植筇竹、方竹。作为村民委员会委员、黄家湾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和生态护林员,张关军不但自己积极带头大面积种植,而且深入到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一方面动员年轻人积极外出务工;另一方面组织留守的妇女和老年人一起再通过种竹发展经济。

2019年,大关县林业和草原局牵头组织技术专家来到鱼田村,理论联系实践为当地村民传授筇竹、方竹的种植、管护技术。学科技、用科技,又善于钻研,按照要求精准耕种,张关军家的竹林长得分外喜人。

为了精心管护、守护好自家的竹林,2020年8月,张关军辞去了村干部的职务,也主动让出生态护林员的岗位。他说:“竹子是一分种植,九十九分管护。只有自己整好了,才好指导大家一起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不管是种竹子还是种天麻,我都是这种想法。”

算起2020年茶园村民小组28户群众的收入账,村民小组长张关军心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春天打筇竹笋,秋天打方竹笋,冬天采挖天麻,每家纯收入普遍2万至3万元,最多的有5万至6万元,最少的也在1万元以上,加上外出务工的收入每家每户都远远超出了脱贫标准,大家正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一步步脱贫致富奔小康。

“我们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积极投身家乡的乡村振兴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张关军笃定地说。

通讯员 张 华

审核:范云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范云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