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1-27 17:02最近,巧家药山镇的群众都在聊一个新鲜事:药山镇农贸市场变了。
药山镇认真对照中央、省、市、县关于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和市场规范建设相关标准要求,排查集镇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就问题定措施、抓整改,就短板拓思路、想办法,突出“痛点、堵点、难点”,全力落实农贸市场整治,共投入资金38万余元,通过改基建、改布局、改模式“三改”补齐问题短板,利用创新意、创渠道、创服务“三创”提升服务质量。
建强基础用实功,夯实服务硬条件。“地表层面”做好市场主体改扩建。新建市场大门,增设两排摊位,统一划点定摊,破除市场原有的陈旧格局,摊位由原来的100余个增至156个固定摊位和若干个“自产自销”临时摊点,为后期规范管理奠定基础;选用质好价优的材料搭建瓦棚,为摊贩和群众遮阳避雨,并在每个固定摊位下焊接设置储物空间。“地下层面”规划建好排污排水。从空中的瓦棚雨水到市场内的污水,统一设管引流,建设排水池,规范排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纵深层面”配套建好附属设施。小吃区域建有公共餐桌、固定摊位均有储物空间并配备摊位锁,配套建设洗手台和洗拖把池,并在农贸市场和“名小吃”区域安装完备的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农贸市场服务功能。
拓展思路走新路,融合发展增活力。当前发展新形势下,管好市场是基础,用好市场是关键,药山镇为切实满足群众需求,采取“三创”保住市场活力。“增设临摊留住烟火气”。这里地处高寒山区,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独特的土特产品,不少群众会在时兴季节来到市场出售自家农产品,在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和市场秩序管理的情况下,增设了仅收取低价卫生费的“自产自销”临时摊点,规范管理市场的同时,为群众留住了市井“烟火气”。“创设小吃区域创新意”。原来的凉粉摊、小吃摊,沿街、沿路摆放,车辆一过,黄灰四起,卫生问题堪忧。现在,新建的“名小吃”区内,有桌椅板凳,逃离路边灰土,干净整洁,实现了市场管理与便民服务双赢。“新设百货摊位增花样”。在荞麦地社区外的新大街两侧,划设摊位,统一百货摊贩定点经营,将百货商品与食品区分开来,既满足摊贩和购物群众需求,又保证市场秩序井井有条。
如今的药山镇农贸市场全然不同了,告别了以往脏、乱的环境,有了气派的瓦棚、规范的摊位、整洁的洗手池......加上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宛若大都市一般。镇党委、政府通过摊贩自管、管委会直管、政府监管、群众监督有机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建管结合,有效提升农贸市场长效管理水平,确保市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