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武庙三绝

 2020-12-13 13:1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巧家县的土著居民是彝族。由于战争和明清两朝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彝族纷纷外迁。陕晋、江浙、两广、四川、贵州等8省属的汉族大量迁入巧家形成了现在的巧家人口结构。由于汉族的大量迁入,汉文化性质的坛、庙、寺、观等宗教建筑和活动就在巧家四处形成。

据民国《巧家县志稿》记载,巧家县一共有武庙四处。规模最大、结构完备的是位于巧家营村的武庙。武庙位于原初建的云南省会泽县的西门脚。建武庙时间是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武庙对巧家人的影响比较大,用作学校的武庙于1995年拆建时把几根旧柱子用作了厕所的立柱,时不时还有人来对立柱敬香蜡纸。现在年纪大一点的老人对武庙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而令大家最难忘的是武庙里三件宝物:大钟、关刀、泥塑马。

寺庙有钟不为怪,而巧家营武庙的钟是巧家县最大的钟。据巧家营中心学校的校工王久发说,他一直敲这口钟作为学校的铃声。钟的口径可以罩得下四人围坐,钟身有成年人那么高。钟声十分响亮,位于武庙南面50多公里水平线上的蒙姑镇都能够听到。大钟毁于“文革”期间,老年人还不时叨念大钟的毁灭。

建武庙的本意就是为纪念武圣关羽,关帝庙位于武庙的正中右殿,关刀就是竖立在关帝泥塑前手持的铁刀。1978年,笔者在巧家一中读高中,在学校大礼堂见过此刀。刀属整块铁打制而成,高1.7米左右,分刀叶和刀柄两部分。刀叶长一尺五寸左右、宽两寸许,刀背厚不足一公分、刀口不锋利。刀柄宽近两寸,厚度与刀背同齐,传说整刀重60公斤。笔者当年最大负重量也在60公斤左右,用尽力气没有把刀竖立起来。当年一块铁打制一把刀,又这么重,也就足以让人称奇了!

武庙的正南最前面是正门,门的上层是戏楼。门前两边泥塑两匹与马相当的泥塑马。泥塑马惟妙惟肖、逼真如实、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盛气凌人,小孩子见了大多会因惧怕而不敢哭叫。传说,武庙南面十多里外的水碾村刘百万家稻田千顷、稻谷丰登。每年稻熟时就会在夜间被牲口偷吃。主家觉得奇怪,有人说是被武庙的马跑来吃的。主家知道武庙没有马,只有两匹泥塑马怎么会来偷吃稻谷呢?就派人去守夜,吩咐见到牲口来吃稻谷,就抓稀泥往其身上打。半夜时分,果然有匹马来吃稻谷,守夜人立马抓起早已准备好的稀泥就打,马中稀泥回头就跑。第二天一早,刘家跑来一看,在一匹泥塑马的身上果然有昨夜打上去的稀泥。刘家为了防止马再去偷吃稻谷,就用铜钉来钉马腿控制了马。1952年,巧家营小学由文庙迁入武庙时,泥塑马已荡然无存。

天工开物,文脉相续。实物虽已消失,文化的濡染却永久留在人们的心中。

朱 汉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巧家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