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昭通市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掠影

 2020-10-27 16:25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年,昭通市把攻克脱贫摘帽最后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打好各类问题清零战、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战、劳动力稳定就业攻坚战、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战,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举全市之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大决战全面胜利,高质量交出脱贫攻坚昭通答卷。

丁世新 摄

打好问题“清零”战

镇雄县大湾镇妥泥村头道河村民小组的熊宗阁肢体残疾,行走不便,原本住在路边低矮陈旧的房子里,妻子张祖翠智力障碍、二级残,两个儿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夫妻两人享受低保,家庭收入不差,但是因为无劳力,孩子日渐长大后,家中房屋无法满足实际居住需要。今年初,按照镇雄县委、政府和大湾镇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任务要求,妥泥村进行了最后一轮的安全住房排查,针对启动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发生了变化,婚丧嫁娶或迁入迁出、新生人口等信息变化,进行了数据更新。经熊宗阁本人申请并通过多次复议后,他成为了妥泥村脱贫攻坚农危改最后一批实施户。此次村里共排查出12家需要进行农危改的贫困户。目前已全部竣工入住。

熊宗阁一家是昭通今年坚决有力打好各类问题“清零战”、倒逼推动各项指标全面达标的受益者。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认真落实脱贫成果巩固20条标准,昭通市深入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对标对表找差距查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坚决确保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其中,安全住房方面加大因灾导致房屋受损农户帮扶力度,对安全住房因灾受损329户1398人,通过农危改、农房抗震、搬迁安置等途径已全部解决。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战

肖邦群是大关县高桥镇高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12口人。老家山高路远,人多地少,不适合生产生活。去年底,她举家搬迁到了位于昭阳区的靖安安置区。为了让搬迁的群众能够搬得来、稳得住,安置区逐渐形成了“外输为主、内培为辅、公岗作为补充”的工作模式,直接设在安置区内的扶贫车间成了闲散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每天和成千上万的电子元件接触,肖邦群的手上缠着胶布,但这并不妨碍她熟练地完成两个电子元件的精准对接。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有过深圳打工经验的她很快就在扶贫车间里当上了领班,工资也从月入2000多元达到了近4000元。而最让她高兴的是,工厂就在家门口,现在每天从家里走到厂里只需5分钟,可以每天见到孩子和老人。

今年以来,昭通市坚决有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战”,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按照建设配套搬家、就业产业支撑、管理服务保障“三步走”思路,在35.47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顺利实现搬家入住的基础上,加快配套学校、医疗服务机构、扶贫车间及配套产业基地等建设进度,统筹谋划做好迁入地和迁出地“两篇文章”,让广大搬迁群众一步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直过式跨越。目前,在迁入地,所有搬迁对象已搬入新居,安置区新建的44所学校、33个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等公共配套设施,8万亩各类产业基地、9100个蔬菜和食用菌大棚、105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和配套商业设施基本建成投用,同步开发1.25万个公益岗位。在迁出地,坚持应搬尽搬与应退尽退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竹还草,140.8万亩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已盘活利用109.79万亩,切实为大山减负、让群山增绿,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待的地方,让树长在树该长的地方”。

打好稳定就业“攻坚”战

今年2月24日,1385名昭通老乡有序上车,开启了南下广东东莞之行。23时30分,昭通至东莞K4829次返岗务工专列驶出昭通火车站,这标志着昭通市人社局城乡养老保险中心主任黄磊和他的护送小队30个小时的随车“护送”及忙碌的“保姆”生活正式开始。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昭通采取专车、专列、专机等有力举措,扎实有序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昭通市坚决有力打好劳动力稳定就业“攻坚战”,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和层次。坚持把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作为事关脱贫攻坚胜败、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键一招,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面摸清劳动力底数,坚持输出劳动力跟踪稳岗和返乡回流人员再就业“两手抓”,确保稳住岗位、稳住收入。目前,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305.2万人,转移就业249.05万人,转移就业率81.6%;贫困劳动力104.55万人,转移就业91.53万人,转移就业率87.55%;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3.74万人,转移就业12.46万人,转移就业率90.64%。充分调动市内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要项目和扶贫车间等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开发公益公服岗位,全力抓好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目前,开发公益公服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8.76万人;全市251个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就业1290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298人;通过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实现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3789人转岗就业3714人,转岗就业率98.02%。

打好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战”

在盐津县柿子镇水平村蝴蝶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原居住在丰崖17组的刘德会通过土地流转租了个养鸡场搞起了乌骨鸡养殖。刘德会说,今年已经卖了1300多只,收入很可观。明年打算再养殖1500只,一家人的日子也有了奔头。村里余官贵老人一直是一个人生活,为了解决他的生计问题,村里利用集体公司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让他从事保洁、养鱼工作,每月都有不错的收入。“聚焦我们盐津县养鸡、种竹、养牛三大富民产业,给搬迁的群众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致富奔小康。”柿子镇水平村第一书记胡杰说道。该村已发展笋用竹4000亩,覆盖9个村民小组,受益农户159户348人;养殖乌骨鸡2万只,采取养殖基地林下放养与农户散养结合的模式,覆盖蝴蝶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丰崖6组、7组等两个村民小组,受益农户145户568人,其中贫困户110户419人;养殖肉牛500头,覆盖全村26个村民小组,受益贫困户210户794人,实现户均1头牛,户均每年增收4000元以上;养殖冷水鱼2万尾,实现水平村“3+X”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布局。

近年来,昭通坚决有力打好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战”,全面强化脱贫攻坚产业支撑。按照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要求,全力推进“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网格化管理,因地制宜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坚定不移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持续推动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实现规模与质量、品牌与效益同步提升。

目前,全市15.99万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169.08万已脱贫人口实现巩固强化,104个未出列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镇雄县达到摘帽条件。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静涛 图片来源于昭通日报图视库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脱贫攻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