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地理标志系列报道④丨昭通苦荞之“苦”

 2020-10-21 15:13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苦荞产地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涉及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大关县、永善县、盐津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共9个县 (区)的132个乡(镇)。昭通苦荞株形紧凑,株高85~124厘米,茎秆绿色、红色,花黄绿色;籽粒为锥形卵状瘦果,果上有三棱三沟,棱圆钝,果皮较粗糙,皮壳厚,果皮的色泽因品种不同呈现黑色、褐色、灰色等;昭通苦荞味苦、性寒,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

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昭通苦荞”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昭通素有小昆明之称,为中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居住着汉、彝、苗、回等24个民族,与四川凉山和贵州毕节两个彝族聚居区为邻,彝族人口较多,物种繁多、资源富集。

苦荞原产于中国,云南昭通是苦荞的发祥地之一,多种植在生产条件极差的贫瘠、冷凉、高海拔、无污染的高原地带。

《西南彝志》记载,公元前2世纪,四川凉山彝族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生活方式由游牧生活变为定居生活,在此过程中,彝族对野生荞麦进行栽培,荞麦开始大范围种植。在彝文古书《勒俄特依》“找荞篇”中,记录了凉山彝族先祖寻找荞麦种的故事。

而《事物起源·荞》有史诗般的叙述:远古时/北方未闻有过荞/南方有荞没听说/东边不种荞/西边不点荞/世上没有荞子种/丁古兹格哟/去寻荞来种/兹阿乐尼上山寻……史料记录,彝族是最早种植苦荞的民族,苦荞的种名都是用彝族语命名的。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潘先林(1997)曾发表的《高产农作物传入对滇、川、黔交界地区彝族社会的影响》一文中,提到17世纪中叶清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以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这两种高产农作物由内地汉族移民带入滇、川、黔交界地区, 不仅大大缓解了这一地区彝族社会的粮食短缺问题,同时还提高了彝族人民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彝族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化,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彝族社会由领主制经济向地主制经济的过渡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清代官员高其倬在“改土归流”方面有很大贡献,其《委员赴昭办理开垦疏》称:“向来昭通土人多不种稻”“旱田历年夷户种者居多”,而本地区传统的旱地农作物荞子、燕麦产量较低,平均亩产量仅七八十斤或百斤……

此外,据《鲁甸县农业志》记载《恩安县志》记述:民国十二年(1923年),鲁甸县内种植荞麦3000亩,产600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种植荞麦1.2万亩,产1.85万石。

苦荞在昭通种植历史悠久,苦荞种植与彝族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昭通彝族已将苦荞这种古老的农作物融入文化、生活领域,反映昭通彝族生产劳动的舞蹈有荞子舞、收麦舞、种黏苕等。

多年来,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昭通苦荞试验示范、荞麦选育研发工作,有力提升了产品质量,促进了经济发展。特别是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的有关要求,自2012年开始筹备,通过3年的努力,“昭通苦荞”于2015年2月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周美亮博士在全国考察期间来到昭通,并表示,昭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苦荞种植,云南是苦荞的主产区,昭通又是云南的主产区。

发展至今,昭通苦荞种植主要分布在昭阳、鲁甸、巧家、大关、永善、盐津、镇雄、彝良、威信共9个县(区)的132个乡(镇),种植面积约3.63万公顷,年产量约6万吨。

近几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要求立足昭通独特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围绕高原特色产业,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

苦荞产业在昭通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又有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在技术上给予支持,涌现出像云南朱提苦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朱提苦荞公司”)这样,拥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的龙头企业,公司以“基地+农户+加工+销售”一体化产销路线为依托,专业从事苦荞生产经营,产品从原料种植到终端销售,实行完整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

“王老师,请你跟我们去一趟基地,这几天苦荞苗长虫了!”想着昨天农户打电话来反映苦荞长虫的事,朱提苦荞公司经理李六汉十分着急。

李六汉口中的王老师,就是昭通市农业科学院的王韵雪。

王韵雪主要负责苦荞试验示范、荞麦选育,刚到朱提苦荞公司厂区,李六汉便急切地上前告知王韵雪,公司苦荞基地苦荞苗长虫的情况。

当即,王韵雪便随李六汉一同前往位于昭阳区青岗岭乡金瓜村的苦荞基地。

朱提苦荞公司目前有金瓜村、大山包镇两个基地,种植面积约1600亩,另外还会根据需要在其他县散户手中按照高于每公斤市场价0.2—0.4元的价格收购苦荞。

到达基地后,王韵雪仔细观察了长虫的苦荞苗,随后给出了解决方案。

“作为企业而言,有了农业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省心又放心。”李六汉由衷地说。

昭通市农业科学院长期作为苦荞项目承担单位,从2006年至2012年先后承担苦荞国家区试、昭通市高产优质苦荞新品种栽培技术推广、昭通市苦荞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等多个项目,组建专家团队进行苦荞的试验示范研究,根据平时的实验不仅积累记录下全面的预防病虫害资料,并选育出全国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品种“昭苦1号”“昭苦2号”等优质品种。

正是有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在选种、育苗、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指导,免除了企业在种植苦荞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目前,昭通苦荞产品主要有苦荞茶、苦荞米、苦荞粉、苦荞糊、荞米线、燕麦炒面等系列,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昭通苦荞产业。

虽初具规模,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技术指导,以小作坊式生产加工为主导,散户种植技术落后、缺乏先进生产技术,加之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差,产品简单重复,苦荞产业的资金、技术、设备、工艺、标准过低,科技含量不高,资源开发不深,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采访过程中,昭通市农业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和朱提苦荞公司对昭通苦荞产业存在的问题表现出一致性,苦荞产品的附加值低,加之苦荞加工企业少,带动能力弱,昭通苦荞产业发展已陷入困境。

如何走出困境?

培养更多龙头企业是出路。

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将品牌建设和技术研究工作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积极帮扶昭通苦荞茶生产企业,引导企业向种植标准化、生产基地化、加工园区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范化、产业一体化方向发展,推动传统苦荞生产向现代苦荞产业跨越,但是通过市场调研,记者发现,目前昭通的苦荞生产加工企业屈指可数,能够达到龙头企业标准的更是少之又少。

如何培养龙头企业,发挥现有优势?

利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护航是关键。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特征主要取决于该特定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及特定生产方式,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农产品地理标志让农产品有“名”有“姓”闯市场,是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打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重要途径和保护方式,既可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变特色产品为致富产品,又有利于规范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竞争秩序。

2015年,昭通苦荞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证书,这无疑为昭通苦荞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以朱提苦荞公司为例,由于国内大中城市客户非常重视苦荞原材料的品质,到基地实地考察是常有的事,该公司立足自身发展,发挥已有优势(公司目前拥有5条完整的生产线),在打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方面,积极寻求合作机会,树立依托“绿色食品”等理念为开拓市场护航,目前已成功进入北京、广州等城市大型超市,打开了国内大中城市市场。

除此之外,该公司已向昭通市农业科学院递交了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申请成功后,将在今后生产的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如何引导高寒山区农民种植苦荞增产增收?

作为昭通市和昭阳区政协委员的朱提苦荞公司董事长曹娜到高寒山区多次调研,在高海拔和高寒山区土地上,种植苦荞无疑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一种途径。

2007年,成立不久的朱提苦荞公司到山区收购荞子,当时的价格每斤不到5角钱,通过朱提苦荞公司十多年来对苦荞系列产品的深入开发与市场推广,使得昭通苦荞收购价格年年攀升,到2016年的收购价格已经是2007年的四倍,该变化让曹娜坚信苦荞产业开发是高寒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李六汉说,作为一个极具前景的企业,朱提苦荞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昭通苦荞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苦荞产业的发展。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健全的产业链,因此,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苦荞产业的发展,让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家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昭通苦荞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昭通苦荞产业发展不再“苦”。

(昭通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罗 丹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农产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