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村落的“阿卯杨” ——记大关县寿山镇益珠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杨华富

 2020-07-28 10:30  来源:昭通新闻网

“‘阿卯杨’,快来我家看看我才买的电视机,看看质量怎么样,我叫我妻子煮好饭,等你来我家吃饭。”这是益珠村松林村民小组搬迁到昭阳区靖安安置区的苗族群众李明荣与老杨的一段电话。“阿卯”是苗族群众的自称,在相处久后,苗族群众扶贫口中的“阿卯杨”也就成了益珠村驻村工作队员杨华富同志的代名词。

益珠村是大关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最多的一个村,而村内的苗族村落松林小组则是村内搬迁量最大的一个村民小组,整个村民小组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同步搬迁户5户)均为苗族同胞。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成了这个苗族村落致富脱贫的“拦路虎”,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下,整个村民小组46户苗族同胞搬迁到昭阳区靖安安置区,开启了他们的崭新生活。

为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有序开展,组织选派了同样为苗族的杨华富同志前来益珠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现在他们搬到靖安安置区去了,我走到这里时,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但是了解到他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开始红火起来了,我还是由衷地替他们高兴。还是国家这个政策好,不然我都不敢想他们哪个时候能摆脱这个环境。”在松林村民小组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工作时,老杨对同事们感慨道。

“起初,‘阿卯杨’给我们做工作让我们搬迁到城里去,我们整个苗寨的人都不同意,认为他是在把我们苗族从这片土地上赶走;后来他又带我们来安置区这里看,我们才觉得他是对我们好,才同意搬迁出来的。”松林村民小组的苗族妇女刘华美在新家对走访的工作人员这样说道。为了让苗族同胞们摆脱贫困、斩断穷根,杨华富同志在基层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将搬迁动员做到群众的心坎儿里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初始阶段,为了让搬迁群众打心底认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杨华富同志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个星期时间内,老杨走遍了松林村民小组的每家每户,但是结果却是让人始料未及,没有一户群众同意搬迁,这让老杨感到十分沮丧。但为了同胞们的幸福生活,他不能就这样放弃,于是他开始了第二轮走访,针对每家每户不同的疑虑,认真为他们解答,打消他们的顾虑。通过老杨和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在半个月内,松林小组的全部搬迁群众同意搬迁。“只要他们愿意搬迁,我们受到的所有不理解和委屈,都是值得的,我们苗族同胞只是没理解到政策的优越性,要多给他们解释政策,我们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在搬迁动员工作结束后,老杨在吃饭时与大家这样谈道。在老杨和大家的努力下,松林苗族同胞迈出了奔向幸福的第一步。

将服务送到群众的新家里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行动浩浩荡荡的全面展开,松林小组的46户苗族同胞均已搬迁到了靖安安置区的新家里。但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陌生邻居的沟通障碍、搬家后找寻工作岗位等问题接踵而至。“‘阿卯杨’,家里停水了,请你帮我们联系一下”“‘阿卯杨’,能不能帮我找一个工作”。

针对这些问题,老杨一一将问题记在了他的一个专门用于解决苗族同胞问题的笔记本上,同事们都和他开玩笑称那个笔记本就是“苗寨一本通”。“苗寨一本通”里详细地记录了每家的家庭情况和问题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老杨就会专门到安置区为苗族同胞们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让他们在新环境里实现安居乐业,老杨做起了安置区的“物业管理员”、做起了苗族同胞的“管家”。

将真金白银送到群众的口袋里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如何将松林小组搬迁群众留下的土地发挥效益,将真金白银装到老百姓的口袋里,是搬迁后老杨和益珠村党支部班子最为关切的问题。为了让这个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经过多次的商讨、论证后,决定依托大关县“一县一品”产业,在未来五年内,在松林小组苗族同胞留下的土地上种植4000余亩筇竹,届时每户每年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户均每年可分红两万元左右。

益珠村松林村民小组严格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复绿政策,搬迁旧房已全部拆除。

在制定未来规划的同时,面对当前,老杨积极地动员在家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让搬迁群众在就业上有保障,通过外出就业增加收入,也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开阔眼界。帮助他们平稳过渡,并坚定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多年的驻村工作,“阿卯杨”接待的群众咨询、办理的手续已数不清,真正成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间的“连心桥”,更换来了村民的以诚相待——上班时送来热腾腾的煮洋芋、下班时一声声真诚的招呼,说起百姓对他的好,实诚人杨华富也说:“村里人都很实诚!”

通讯员 杨道道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实习编辑:韩佳璇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实习编辑:韩佳璇
标签 >> 农民 扶贫工作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