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随风

 2020-07-24 09:3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山水藏灵异,巍峨乌蒙辈辈出新人;岁月虽无痕,神奇昭通代代有年轮。在昭通城南的灵山秀水旁,坐落着一片古老的建筑群:龙氏家祠。整个家祠包括祠堂建筑群和宅院建筑群,还有两座碉楼。说是祠堂也好,或是宅院也罢,其实是一个时代的人文标签,反正是成功尝试了建筑风格上的洋为中用。

我第一次参观龙氏家祠,是在高中毕业时。当时是去一个同学家玩,他家就住在龙氏家祠的南门前,龙氏家祠被5米多宽的壕沟包围着,有一道3米多厚的城墙。城墙内,有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内部分为两个建筑单元:一个是祠堂,一个是住宅。龙氏家祠内一共有两道城门可以进出,城门都是条石砌成,一道城门向南开,一道城门向西开。同学带我从南面的一道大门进去游玩,然后从西边的一道城门出来。当时,城墙内的建筑腐朽不堪,残垣断壁,根本挡不住乱跑的野狗;破门烂窗,也遮不住无孔不入的寒风。屋顶上凄凄洌洌的荒草,诉说着沧桑的岁月。宏大的建筑群,虽然已经陈腐破败,但是,一点也掩盖不住曾经的金碧辉煌。当地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这个建筑群的主人是一位彝族姑娘。

龙氏家祠在2008年的时候进行过修缮,验收合格后对外开放。现在,龙氏家祠是展示昭通抗日战争历史的一个窗口,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们缅怀为国家独立、民族自强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我在这里观摩过很多次,特别是有外地朋友来到昭通,必定带他们前去参观。如今,龙氏家祠是展示昭通人民精神风貌的一张名片,彰显着昭通人民的爱国情怀,以及文化品位。

龙氏家祠坐落地叫回龙湾。在昭鲁大地上,有一条山脉,由北向南蜿蜒起伏,在云雾间穿行至此,突然有一支山脉,回头转向,抬头回望北方,奇巧的是回望的山头前,又有一个不曾干涸的龙潭。龙氏家祠就坐落在调头回望的山头前,那个荡漾着碧波的龙潭旁边,龙氏家祠的南门,就正对着这个龙潭。龙氏家祠始建于民国中期,主人是一个未出嫁的彝族姑娘,她叫龙志桢,坊间称她为龙姑太。龙氏家祠四周有5米多宽的壕沟,又有3米多高的城墙,墙内有两个建筑群,各个建筑群有着各自的使用功能。建筑比较有特色,一座祠堂建筑群,一座四合院建筑群;两座建筑群,融合中西建筑样式、贯穿彝汉风格,展示着地方民族文化元素。四合院里居住着主人,祠堂里供着主人家族和历代祖先的《指路经》。四合院由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倒座、四个漏角天井组成四合五天井院落;堂屋坐南向北,四方都有建筑闭环,四合院的东南角和西北角上,各屹立着一座三层的碉楼,下面两层由石头支砌,上面一层由青砖支砌。碉楼的四面墙壁和四个墙角上,都分别散布着错落有致的射击孔,有三角形、竖条、横长形,都是用于对外射击、保家护院的孔洞。宅院的西北角处有一道大门,打开朱红色的大门,迎面有一照壁,向左进入宅院西北角的碉楼,向右即进入宽敞的宅院内,所有进入宅院内的人,都暴露在宅院东南角碉楼的射击范围内。

祠堂坐南向北,由前院、中院、后院、过厅组成,以中院为中轴,内部结构是一进三院一过厅,厢房、耳房、跨院、影壁等组合的建筑;正面一照壁,东、西各开一道门,门上分别题有“渊源”“流长”字样;过厅门前有一块“五龙捧圣御路”石雕。家祠大殿的门上,挂着几幅大匾,有蒋中正题词:封公式丸熊;胡汉民题词:遗德孔长;陈荣昌题词:燕天昌后;袁嘉谷题写:锡类垂型。殿内的至高处,供奉着彝族人装有《指路经》的三个篾兜兜,汉语称为“彝人菩萨”,神龛上有列祖列宗的牌位。整个大院的建筑风格是彝汉联袂、中西参合,极具地方特色的。

龙志桢的彝名叫做纳吉美吉,她有一个壮烈的爱情故事,留下了一个没有婚姻的凄美绝唱。龙志桢家只有兄妹俩和母亲,她不仅漂亮,有孝心,而且还有才,读了不少书籍。哥哥长期在外从军,主要是抗击日本侵略军。她在家中,侍候年迈的母亲、经商、办学校。在彝族风俗里,纵然订婚了,也不一定有保障。在未婚期间,依然有风险,抢婚的事件时有发生。彝族人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对婚姻的坚守不是传说。喜欢龙志桢的彝族小伙,就有好几位,其中有两位旗鼓相当,他们是同族同胞,都很有血性,却成为竞争对手。真是在那个美好的年华里,遇到了最亲的对手。血气方刚的青年,有谁会把荣誉与幸福拱手相让呢!

这天,龙志桢的未婚夫带上财物,到她家来“打财礼”,这是彝族青年结婚前,男方家赠给女方家聘礼的一个仪式,十分隆重。中途受到另外一个追求者,拦路决斗,最后,一人战死,一人身受重伤。逝者悲壮,伤者不愿拖累她。从此以后,龙志桢陷入悲痛之中。虽然,还有许多追求者前来提亲,但是,于她来说:重新铺开的美景,难以改变她对人生初衷的笃定。生活精彩的人,生命才会有光芒,美好的生活,才是幸福的摇篮。在生命的历程中,生活过得好不好,财富是必须品。龙志桢富有一条商业街的使用权,叫做云兴街。整条街道中式建筑,兼有欧派风格,两层楼,临街下层是铺面,上层有连通的走廊,一楼商用,二楼人居。她把从外地运到昭通的食盐、布匹和粮食组织好了,用马帮运送到金沙江对岸的彝人地区出售,又把那里的山货、特产运输回来卖出去。如此,挣得了大把的银元,然后,在昭通购买土地出租给佃农,赚得的钱用于办学。学校招收各个民族的孩子,都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经商和收地租、倾心办教育,成为龙志桢的生活常态,也成为她一生的梦。一个彝族姑娘,从小生活在彝族文化浓厚的地区,她办的学校,教授汉族文化。昭通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就有:昭通志桢幼稚园、簸箕湾志桢小学、炎山志桢小学,她还捐资助教女子中学等。那个时候,在昭通办教育的人不少,她算是办成功的一位。

信仰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灵魂,从一个人的信仰,可以看出她的品质。我敬畏这座祠堂,更敬畏祠堂的主人。一座祠堂,浓缩了她一生的追求,隐藏着她对不同民族一家亲的心声和希望,那就是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以及生活方式的认同。从侧面可以看出,她受到深厚民族文化的熏陶。龙氏家祠里有各自成体系的建筑群,一座“四合五天井”的四合住宅,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族肉体的栖息之地;一座“一进三院一过厅”的祠堂,至高处挂着彝族人特有的篾兜兜,彝语叫做菩萨,意思是神圣的祖先,其实里面装着这个家族已逝者的个人传记,称为《指路书》,这是彝族文化的元素,这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族的精神高地。祠堂是汉族文化的元素,篾兜兜里装着的《指路经》是彝族文化的元素;有祠堂,就有供奉;有《指路经》,就知道自己的来路;这儿是每个人安放灵魂的圣堂,是信仰的象征。有文化就应当有传承人,文明才会渊源流长。开办教育,是龙志桢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够改变现在的处境,但是,定会激发一个人的禀赋,影响以后的生活。热爱读书的人,必定受到文化的薰淘。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比别人多一双慧眼。建一座祠堂,这是她的信仰,明白自己的来路,知晓自己应当从生活中的哪个方向前进。

岁月如风,一切都会过去,远去的都成为风景,经典的风景里,赋有灵异,任人参悟;眼前的风景,即是生活,浓缩了辛酸与悲欢的生活,必将成为经典的风景,随人观摩。

作者:普顺良

审核:   责任编辑:李寿英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寿英
标签 >> 散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