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挂钩帮扶要巧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2019-08-30 15:08  来源:昭通新闻网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周游列国,为平民百姓解除了病痛,用医术解决了那个时代医疗领域关注的民生问题。在现阶段的扶贫工作也是一样,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贫困就犹如一场疾病,扶持就犹如一剂药,能不能治好这场病,就看我们能不能做好这个“医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笔者认为,要真正对基层把握“经络”、找准“穴位”,消除扶贫工作中的“疑难杂症”,就必须做到能“望民情、闻民声、问民需、切民意”。

望者,观气色、察民情,看群众生活百态。每一位挂钩帮扶干部应沉下身子、深入基层、主动下访,去探望自己的“穷亲”。进农家小院、蹲田间地头,走进贫困户家里,看看他们的米缸,揭揭他们的锅盖,瞧瞧他们的床铺,研判出贫困户是否为吃、穿发愁,医疗、教育、住房是否有保障,交通条件是否落后,饮水质量是否有保证等,只有摸清“家底”,才能科学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以便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对症下药。

闻者,听声息、了民心,知群众内心诉求。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的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为重要,他们的反映最具参考价值。因此,挂钩帮扶干部要善于倾听民意、听闻心声,和群众融为一体,倾听民声、感受民情,多进村入户聊家常、讲理论、谈政策、说时事、话发展,通过院坝会、群众大会、集体座谈和讨论等方式听群众感受,采集那些带着原汁原味、带着现场温度、带着鲜明情绪的民声民意,从群众抱怨中了解发展需求,从负面声音中找准改进方向。问者,寻症状、传民声,问群众个中缘由。要了解群众之所需,就需要我们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带着责任和问题开展走访,通过聊一聊、问一问,深入了解基本村情、村民的基本状况、生产生活条件、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子女受教育情况等内容。同时,选择不同层面、不同对象征求意见,寻百姓之所想,通过仔细问、反复问、经常问,问清群众的困难,找到群众的真实需求,找准工作的努力方向,真正提升帮扶成效、群众满意度。

切者,除病症、解民忧,治群众疑难杂症。挂钩帮扶干部要把准群众的脉搏,摸准基层脉象,准确定位出“积结”和“暗礁”,在理清思路和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和每户具体实际,拿出具体的措施办法,不断回应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切实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让群众的期待变成群众的实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只要挂钩帮扶干部不忘初心,用心用情帮扶,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把联系群众“接地气”作为一门必修课,狠下一番“绣花”功夫,综合运用视觉、听觉感官和交流互动、思维分析,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善解民忧,开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药方”,方能得民心顺民意,不辜负组织的重托与群众的期盼,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

余朝波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