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昭通市中心支行:金融春风助攻 乡村有序脱贫

 2019-07-31 09:46  来源:昭通新闻网

 ◆通讯员 李明燕 文/图

 近年来,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昭通用足用好金融扶贫政策,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战略部署,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积极发展产业,帮助贫困乡村及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路上不断挪穷窝、斩穷根、断穷路、寻出路,贫困村组有序脱贫出列,贫困群众脱贫摘帽,昭通不断发展奋进。

金融助力扶贫:乡村脱贫出列的“火力点”

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大寨村属少数民族村庄,最低海拔1980米,最高海拔2648米,属高寒山区。由于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村发展的群众缺乏生产发展资金,致使许多土地被撂荒,土地产值亦不高。

大关县寨林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是大寨村在寨林片区组建的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资金严重不足,为解决1000亩优质马铃薯种薯的资金问题,大关县农村信用联社积极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贫困户将扶贫小额信贷贷款以资金入股的方式进行分红,合作社与云南土妈妈公司签订协议,通过保底价收购马铃薯,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股东建立利益联合机制,打造了一个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

然而,种植1000亩马铃薯种薯至少需要265万元资金,加上养蜂、养牛等项目,资金缺口达170万元。合作社一边种植马铃薯一边向银行争取贷款支持。富滇银行在深入合作社进行充分考察后,在云南土妈妈公司与云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的担保下,向合作社发放170万元贷款。合作社发展1000亩马铃薯种薯及其他产业项目的缺口资金得以解决,为合作社走上扶贫产业组织化、科技化、规模化的发展发挥了助推作用,实现多方共赢。

这个案例只是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面对昭通这一西部深度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脱贫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这是一块亟待啃下的“硬骨头”,全市金融机构承担起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的担当和使命。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中心支行切实发挥金融精准扶贫牵头部门职责,组织相关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创新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落地。

构建“金融+”大扶贫机制,形成“几家抬”工作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中心支行认真履行金融精准扶贫牵头部门职责,牵头成立了昭通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相关工作职责,构建“央行牵头、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多方参与”的金融服务机制。

通过整合政策资源,促进金融、扶贫、财政和产业等各方政策有机联动,积极推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昭通市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细则》等支持文件,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形成“几家抬”工作格局。

今年6月,昭通组织召开了全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议,着力解决金融扶贫工作中瓶颈制约问题。各金融机构依据深度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方案,摸准金融支持的方向和着力点。

云南省农村信用联合社昭通办事处制定了《昭通办事处关于印发昭通农信社金融支持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全力支持昭通六大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各项产业发展壮大。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撬动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昭通各金融部门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引导作用,增加深度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今年以来,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资金对示范户发放扶贫贷款共计1.57亿元,辖区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余额13.92亿元,限额使用率达100%。全市金融扶贫领域信贷投入持续增长,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从2015年的76.4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78.3亿元,增长233.13%。截至2019年6月底,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贷款20.39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服务人数达17.28万人。

通过创建173个“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示范基地,覆盖昭通所有贫困乡镇,通过示范基地的创新示范引领和再贷款的倾斜支持作用,实现对基地覆盖区域内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带动,支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通过“央行扶贫再贷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示范户扶贫新模式,在9个贫困县(区)创建了1.96万户示范户,激活“能人带动”模式,有力地支持了全市8.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助推38.2万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通过创建8个“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示范基地,实行“扶贫再贷款+农地权抵押贷款+基地建设”,有效拓宽农村地区抵押物范围,盘活农村存量资产。

根据昭通情况,人行昭通市中心支行金融扶贫大招频出,在彝良县海子镇清河村这样一个贫困村就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清河村创建全市首个“金融扶贫示范村”,通过“试点样本”模式不断推进全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了260户有产业发展带动作用的“央行扶贫再贷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示范户,发挥联结互助效应,引导彝良县金融机构对示范户有针对性地推出天麻种植、黄牛养殖等特色贷款品种。

截至今年4月,金融机构向清河村发放各类产业扶贫贷款余额299.85万元,带动当地天麻种植面积达到1万余亩、黄牛养殖650余头。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助力100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

强化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拓宽“带动式”扶贫渠道

金融扶贫政策春风吹拂着昭通广袤的贫困乡村脱贫出列,助推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中心支行结合辖区实际,将提升金融扶贫效率作为重点,以扶贫再贷款为引领,指导昭通市农信社创新推出并开办了“苹果贷”“天麻贷”等11个特色信贷产品,探索出“央行扶贫再贷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以支持金融产业扶贫的重点,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

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创设信贷产品,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围绕昭通六大高原特色产品和打造昭通“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品牌,引导金融信贷资源向全市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创新定制了“天麻贷”“苹果贷”“光伏贷”等扶贫信贷产品,强化信贷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探索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实施特惠金融政策,探索建立“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 等接地气、有实效的金融产业扶贫发展模式,畅通产业与贫困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增收“双促双赢”。

金融支持与产业扶贫有效融合,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动力——贫困地区增强承载能力,集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力量,发放信用贷款。

深化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扶贫成效突出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的信贷投放,支持市场主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等方式,建立稳定、联动的利益联结关系。

截至2019年6月底,全市扶贫小额信贷贷款余额33.98亿元,贷款户数84085户。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中心支行牵头联合地方政府及承贷金融机构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公开优选了一批种植、养殖能人作为示范户创建标杆,在全市创建1.96万户“央行扶贫再贷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示范户。金融机构在适当降低同期同档次利率基础上,利用扶贫再贷款或产业精准扶贫贷款资金支持示范户的产业发展。同时,对于每吸纳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的示范户,均可再配套5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扶贫信贷资金进行需求支持。

2019年3月,人行昭通市中心支行对辖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放扶贫再贷款余额13.92亿元,引导农信社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42.98亿元,其中,精准扶贫贷款35.8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7.18亿元,直接支持及间接带动贫困群众7.05万人脱贫出列。

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延伸金融服务半径

截至2019年6月,全市已建成惠农站点1848个,其中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1095个,实现了金融服务在有需求的行政村全覆盖,有效满足了全市400万农村群众取款、汇款、缴费、消费、查询等现代基本金融服务,业务交易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1—5月通过惠农支付站点共办理取款、转账、缴费、消费业务35.3万笔,金额3.94亿元,办理查询业务38.68万笔,交易量居全省前列。

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信用建设体系,共评出信用乡(镇) 40个、信用村(社区) 195 个、信用群众139400户,实现全市各县(市、区)至少有1个信用乡(镇)的目标,优化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成效明显。

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内容丰富的金融知识宣传行动,不断提升贫困片区公众金融素养。编制《昭通市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知识69解答》宣传册,加强对金融扶贫政策的宣传。并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全市开展金融扶贫政策宣传月,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政策的知晓度。

积极推动引导全市保险业金融机构推进保险扶贫工作,提高贫困地区保险密度和深度,利用“保险+医疗”实现大病保险向贫困地区全覆盖;“保险+农业”,实现政策性农险县(市、区)全覆盖;“保险+特殊人群”,实现对困难群众帮扶的全覆盖。

通过创建“央行扶贫再贷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示范户建设工作,引导金融机构优先和主要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能人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激活“能人带动”模式推动贫困群众借力发展,着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支持全市8.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收入,助推38.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为全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金融扶贫有力度,脱贫攻坚加速度。目前,昭通市各相关部门、金融机构正在进一步增强政策合力,强化风险防范,不断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