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向阳,定会一路繁花 ——木杆镇向阳村“两委”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19-07-08 11:38  来源:昭通新闻网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全县涌现出了像王秋婷、王文贵这样的扶贫干部,他们用生命铺就了山村的脱贫路。在他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战斗在一线的扶贫干部,就是这一大群人日夜奋战,全力推动了大关县脱贫攻坚工作进程。木杆镇向阳村“两委”干部,就是这样一群做实事、扶真贫、真扶贫的人。

向阳村地处木杆镇南面,距木杆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大关县城64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606户24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3户850人。全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群众生产生活方式非常传统,经济收入单一,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近年来,向阳村“两委”听从使命的召唤,把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扛在肩上,团结各方力量,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不断进取,向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群众住有所居

向阳村居住着不少的苗族同胞,有三分之一的群众居住在危房里,解决群众安全住房问题成了村“两委”最艰巨的任务。村“两委”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们通过实地查看,研究出了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群众两种方式。有了初步想法,群众愿不愿意搬、搬迁后生产生活如何解决、危房及生产资料如何处理等一系列的难题怎么解决?村“两委”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们经过讨论、咨询政策等,最终建成了占地面积13320平方米的峰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可安置贫困群众38户;分散安置和农村危房改造141户,落实了向阳村贫困群众的住房保障问题。

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峰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工作接近尾声,解决群众安全饮水的重担落在了村委会党支部副书记罗明艺的肩上。每天天刚亮,罗明艺就来到村委会,带着村干部等跋山涉水为峰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寻找水源,找到水源后,在县水务局的支持下,带领群众投工投劳,挖沟、扛水管、搬砖……罗明艺和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了就吃点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口山泉水。群众干劲十足,在短短1个月时间里,终于把水引到了安置点。

解决出行难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为改善群众出行及产业发展的交通条件,向阳村“两委”干部积极争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12公里的村组道路硬化和10公里的户间作业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产业 促农增收

向阳村“两委”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筇竹之乡、生态木杆”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竹当菜种,把山当地耕”的发展思路,在全村适宜地区组织动员群众规范化种植以筇竹为主的竹种,对原有的低效林进行提质改造,完成种竹4500亩、低效林改造2900亩,覆盖了606户农户。按照亩产100公斤竹笋(每公斤按10元计算),将为向阳村增收740万元。

努力实现群众“两不愁”

困难群众是向阳村“两委”干部最牵挂的人,“他们吃的好不好、穿得暖不暖、住房安不安全、生病了能不能得到有效救治、子女读书是否有困难”这些都是村“两委”干部一直牵挂的问题。向阳村群众刘文贤家庭贫困,一家5口人,刘文贤一直疾病缠身,母亲年老多病,儿子虽在外务工,由于没有特殊技能,收入较低,女儿就读于大关一中,妻子为了照顾他和母亲,不能出门挣钱。村“两委”干部考虑到刘文贤家的实际困难,为他争取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像刘文贤家一样有实际困难,却又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还有很多,村干部们积极作为,共解决了公益性岗位21户21人。

提升人居环境 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美丽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脏、乱、差问题在向阳村一些地区还很突出。为此,村“两委”干部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要内容,大力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立了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村“两委”干部亲自带头示范,组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公益性岗位进行网格化管理,严肃惩处环境意识较差的村民。通过整治,向阳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从峰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到筇竹育苗基地,再到蜜蜂养殖场,罗明艺都是一瘸一拐的,问他原因,他也不说。后来向村干部打听,才知道他在扶贫过程中受了伤,听说还要再次做手术。除了他,村委会主任程公毅因为长期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生病了都不能去医院做检查治疗。

我无法用苍白的语言描述出他们日常工作的繁忙和辛苦。可正是他们如一块块铺路石,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有了他们的积极作为,才有了向阳村群众的一路繁花。

通讯员 李自洪 晏清琴 刘勇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