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林·致富树·富裕路

 2019-06-27 15:10  来源:昭通日报

花椒林·致富树·富裕路

——昭阳区田坝乡花椒产业发展启示录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静涛 文/图

盛夏正午,地处金沙江、牛栏江交汇处,峡谷间的昭阳区田坝乡,太阳火辣、蝉鸣阵阵。在这样的天气,坐在室内尚且汗流浃背,但峡谷中连片的花椒林里,椒农头顶草帽,身着背心,正挥汗如雨地在林下锄草、管护椒林。

田坝乡党委书记赵声斌说,这样的场景在2016年以前并不常见,以往椒农习惯于粗放式管理花椒树。近年来,田坝乡对花椒产业实施提质增效的种植模式以来,椒农收入成倍增长,大家尝到了科技管护的甜头,管护花椒愈加用心,脱贫有了有力支撑。

破局:从“懒庄稼”到“摇钱树”

历史上,田坝乡并未大量种植花椒树。二坪村第十二村民小组村民陈万喜回忆,在土地刚包产到户那些年,家家户户以种植水稻为主。该乡山大坡陡崖多,气候炎热,冬春干旱突出。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注定土地贫瘠、保水性差,田地沿山脊呈阶梯状分布,靠天吃饭的时候多。所以,该乡总人口3806户14487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14户9132人。

陈万喜回忆,那时候家家户户沿袭千百年来的农耕生活状态,闲钱余米是没有的,田边地角会种一些花椒树,花椒作为作料,也吃不了多少,吃不完的可以摘了晒干买,价格一直不错。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大家逐渐弃田种地,开始扩大花椒种植面积,到了2000年左右,几乎半数土地都种上了花椒树。那时候不讲究种植技术,不剪枝、不施肥、不打药,摘得多少算多少,但亩产值也能有3000元左右,比种稻谷、玉米的收入好多了,大家都喜欢种花椒树,因为它是“懒庄稼”,投入不多,产出不少。

2013年,尝到花椒种植甜头的村民已经把全乡适宜种植地区土地全部种上了花椒树,种植面积已达17600亩。

2013年发生的一件事,给身居大山里的田坝人思想上带来了一次强烈碰撞——时任田坝乡乡长的赵声斌联系了在花椒产业发展较好的鲁甸县小寨乡工作的同学,组织四个花椒生产村的椒农去学习管理经验。二坪村第十二村民小组村民李洪正也参加了那次参观学习,据他回忆,村里十多人一道,乘坐客车从峡谷翻越高山,沿着大山包的一个垭口,来到山外的世界。在小寨镇,他们第一次看到花椒树不是他们土地里生长的花椒树那样长枝参天,而是高矮参差、疏密有度,整个树形呈放射形球状。据小寨镇农户介绍,他们的花椒树亩产值过万元,这让去学习的一行人惊诧不已,这个亩产值已经超过他们的四倍。李洪正观察,小寨镇的花椒树还不如自家地里的树那般粗壮。

进程:从单干到抱团取暖

2013年以后,花椒提质增效的工作并没有迅速打开局面。学习了先进管理经验的群众回来,买来剪刀,要对自家的花椒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首先就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每年都是树顶的嫩枝条结点花椒,把它们剪了,花椒结在哪里?在压力面前,大多数人妥协了。

这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二坪村的潘崇根向花椒树要效益的行动没有被亲人们吓倒,他拿着剪刀要剪树,妻子横竖拦着不让剪,扬言潘崇根要剪树她就跟他拼命。潘崇根好言劝妻子在家照顾老人孩子,趁着妻子不注意偷偷去剪树,等妻子发现,木已成舟,也拿他没办法了。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到了花椒挂果的季节,潘崇根家的花椒结得密密匝匝,随着花椒籽粒的长大,枝条甚至沉甸甸地需要支撑物才能承担果实的重量。潘崇根家的花椒丰收了,亩产值上了1万元!他家的花椒树又多,结得又密,收获季节只得以每天80~100元的工价请乡亲们来采摘。亲眼看到潘崇根家的花椒效益上来了,乡邻开始向他学习管护技术。潘崇根现在每年种花椒的收入已经突破10万元。

2016年,精准扶贫春风吹拂,田坝乡开始狠抓花椒的提质增效。田坝乡在主产花椒的酒房村、水屯村、二坪村各划定300亩示范基地,实施提质增效。群众又不干了,拦在地边坚决不让干,他们说,一家老小就靠这点花椒收入吃饭,搞失败了,谁来管他们吃喝。

压力空前,干,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了,怎么面对群众;不干,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花椒树还是那个花椒树,产量低,质量差,群众还是脱不了贫。田坝乡党委、政府背水一战,开始了艰难的尝试,示范点选择力求做到精准,找对新知识、新技术有一些认知和较易引导的群众来做;多场次、多点面开展花椒修剪培训,反复做群众工作,争取他们的认同;对划入示范区的花椒树,在实施夏季修剪前进行测产,第二年同期进行夏季修剪时再进行测产,向群众承诺少一斤政府赔偿一斤;通过挂联单位争取到10万元项目经费,对示范点的花椒树实施统一修剪、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督促指导群众进行疏枝、摘心工作。

1000余亩示范点建设一举获得了成功,2017年,示范点花椒产量比2016年增长了近4倍,平均亩产量可达100公斤,按100元1公斤的价格进行计算,平均亩产值超过万元。当年夏季修剪前,群众纷纷请求技术指导。经过多年努力,对于花椒提质增效这件事,群众终于从不接受、不认同,到逐渐接受、认同并主动积极地修剪、追肥、防虫、治病,疏枝、摘心。2018年,田坝乡的花椒种植管理技术全面普及。

愿景:从极度贫困到共同致富

2018年,挂钩帮扶田坝乡酒房村、二坪村的昭阳区国土资源局又帮助争取到860万元资金,从二道坪引入一股直径40厘米的水源,顺着山腰一直流淌到酒房村,沿途几公里群众饮水、花椒灌溉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个项目惠及人口密集区域的所有群众,解决了15000亩花椒的灌溉。

陈万喜正在给花椒树浇水,他把水管放到沟渠里,给水管安上七八个喷头,他说,用喷头浇灌花椒林,水量均匀、透地,一个月只要浇灌一次就行。今年的花椒丰产已成定局,一个月以后就可以进入采摘期。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采摘,4万多元的收入就可到手。他家共有10来亩花椒树,有几亩花椒树还小,等全部长成大树,家里的收入还要增加。

村支书崔龙正虽然只种了3亩花椒树,但管护得好,每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他新建的三层楼房也快完工了,忙完家里的事,他想流转花椒地来管护,把家里的经济发展好,也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看着群众的笑脸,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喜悦。大家都说,今后要听乡党委、政府的话,实行提质增效,日子也就过好了。

一路上,看到很多群众在建新房子。山脚绵延数公里的江边河谷地带,满是挂满果实的花椒树,飘带一般的柏油路,从家家户户的房屋面前经过,而田坝乡集镇,就掩映在密密的花椒林中,一派富足、闲适、清幽的乡村景象!

赵声斌介绍,该乡每家每户都种花椒,以花椒产业为支撑, 2019年可以实现1526户6673人脱贫,剩下83户248人能在2020年全部脱贫。在高寒、冷凉地区的两个村,由于没有产业支撑,也确实不适宜生存和发展,很多人需要异地搬迁到昭通中心城市的集中安置点,住进高楼,到工厂上班,过另外一种生活。这部分群众为数不少,经过两轮搬迁,很多群众已经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经过他们回来描述外边的生活,还没有搬迁的群众都跃跃欲试,充满向往。

等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全部搬走以后,田坝乡可以流转到3000亩土地规模化发展耐寒品种的花椒种植,届时,就能把花椒产业做到2亿元以上的总产值。

田坝乡通过逐步实现花椒产业标准化、规模化,走出了“百姓富、生态美”的致富路,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到昭通调研时对昭通“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赞誉与期待。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雷明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雷明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