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 斩穷根】筑巢育长技 富民稳增收 ——花斑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作纪实

 2018-10-25 17:4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兴国  文/图)盐津县兴隆乡花斑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贫困群众420户。为了让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扶持和培育贫困群众的增收一技之长,取得了明显成效。

走进盐津县兴隆乡花斑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仁富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租赁的安置小区门面里,贫困群众张高娥正与3名搭档一起,忙碌地分工协作、流水作业、精心编制着蚕笼。

“我们编的蚕笼,每个大概可以卖20元,5个人联手编,每人每月可以赚1200元左右,加之在外面做点其他零工,或跟着去栽茶叶(80元一天),弄完回来还可以再编两个蚕笼。”张高娥说,自己有手有脚,搬进新房子,不能再什么都靠政府,要勤劳致富,幸福生活。

兴隆乡花斑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集镇所属仁富社区,安置点分为南区花斑沟和北区老粮仓两处,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91户,随迁户29户。工程于2016年5月1日启动,2017年5月全面竣工。截至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入住率达100%。张高娥一家在2016年第一批搬迁入住。搬进新居后,张高娥的丈夫和女儿外出务工,儿子上学。张高娥则在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学习了蚕笼编制,并和几位邻居组队,在公司统一租赁的门面里开展蚕笼编制。

安置点的鼠王制衣厂内,20余台缝纫机不停地转动着,20余名妇女忙着按照设计图制衣,他们每天的工资按照计件给付,多劳多得。在这里上班的妇女,多数是刚搬进新家的搬迁户,丈夫在外务工,她们就在集镇上一边送孩子读书,一边抽闲时间到制衣厂上班。

“我家是去年7月从大平村搬下来的,丈夫在宜宾工地上干活,一个月能赚个三五千元,我在家照顾娃娃读书,有时间就赶快到这里上班,每月还能赚个1000元左右贴补家用,这样比在山上老家要轻松很多,娃娃也能享受着很好的读书环境,子女教育和打工挣钱两不误。”制衣厂内,从太平村搬迁下来的韩庆芬一边娴熟地忙碌着,一边快乐地和记者聊着。

据了解,花斑沟安置点共安置1634人,其中867名劳动力,在兴隆乡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下,有632名外出务工。为帮助留在家里的部分劳动力和妇孺老弱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确保真正实现“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仁富社区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一方面引进编织厂、制衣厂、制茶厂落户提供就业岗位,一方面着力发展茶叶、茶花和蚕桑产业,增加群众增收渠道。在此基础上,立足当地及周边蚕具需求旺盛的实际,通过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动引导群众参与简单易学、又有经济效益的蚕笼编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培养他们增收的一技之长。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