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两站 逐梦金江——来自永善县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库区的报道

 2018-07-26 09:2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忠华 文/图

一条大江向东流,弯弯曲曲、千回百转连接云南和四川!

这条江,就是金沙江,中国母亲河长江的主流!

山高水急的金沙江右岸是永善人民生存之地,曾经阻障了永善的开放和发展,延迟了永善人民脱贫的梦想;

在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座巨型水电站的大建设、大开发、大搬迁中,给永善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机遇,永善县先后在桧溪、佛滩、县城、黄华、大兴等建立了10个移民安置点,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搬迁安置了11279户42290人,实现了向家坝、溪洛渡库区大移民。

如今,永善县“肩挑两站”,给永善带来着巨变,依托电站建设和宽广的库区,永善县正奔向充满希望的小康社会。

永善文广旅游局-黄华大转弯-袁志坚 摄影

永善因金沙江而生,也因金沙江而兴。

金沙江在永善县境长达168.2公里,流经9个乡镇,35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在这里交汇,注入金沙江,奔向梦中的长江大海。

金沙江:溜索、桥和船

永善的山势地型、永善人的血脉灵魂,都是和金沙江连在一起的。

金沙江从码口镇新民村的吊岩流奔入永善,海拔为492米,而奔出地为青胜乡的倒流子,海拔才340米,在这168公里内形成了150多米的落差。所以,金沙江在进入永善后,就变得狭长、险峻、雄奇和波涛汹涌。

新中国建立之前,险峻的金沙江,让云南和四川隔江而望,金沙江是天险,几乎无法跨越。波涛汹涌的江面让人望而生畏,无法前行;水势相对平缓的地方,偶有几条木船摆渡,也是险象环生,事故频发。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金沙江迎来了大开发,永善人民获得了大发展。金沙江上的溜索、桥和船的变迁,见证着永善的发展和永善人民生活的改善。

永善县督查专员毛超是一名年近50岁左右的永善人,永善移民局后扶产业办主任吴纯月是一位40多岁的大姐,生在金沙江边,工作在江边的他们,向记者讲述了他们见到过的关于金沙江和上边的溜索、桥和船的故事。

两座电站建设前,永善大峡谷一样的168公里江边上,有14个渡口、2条溜索、3座三桥和1条短航道,滇川两省群众是很难自由往来的。

14个渡口主要是务基镇内有6个(当地江面相对平缓些),大兴和黄华各有1个,佛滩、桧溪各1个和青胜2个,其他区域因峡谷水急无法摆渡。

1985年前,摆渡的船是以人工划动的木船为主,后来慢慢演变为了柴油机动钢板船。

码口和大兴境内分别建有溜索1条,当地百姓到江对面走亲戚、做生意,经常是从天而降、漂江而过。

改革开放后,经济和科技得到了发展,政府在码口和黄坪先后建起了“跨江大桥”,据说码口的只能行人,不能过车;黄坪的过江桥是可以过车的;但因为人多桥小,需要人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所以过桥是要收费的哦!

上世纪80年代末,为解决相距只有10多公里的永善县城和四川雷波县城的交通问题,两县合作,在江面最窄的毛草坡两边悬崖上,建起了溪洛渡钢架桥(现为溪洛渡水电站坝址所在地),当时可以两辆车对向行驶,是隔江相望的永善、雷波两县最先进最豪华的大桥了。

30年前1988年夏的一天,正在县城井底中学上初中的吴纯月和同学们听说了毛草坡大桥当天通车,传说这座桥还是一名女设计师设计的呢,就和同学们逃出学校跑了三四公里山路,来到人山人海的通车现场看热闹。后来才知道,当天全校师生都逃课去看大桥通车了。吴纯月说,最后,梦中的女设计师没看到,到时看到了漂亮的钢架桥,大家可高兴了。

永善境内的金沙江,只有在桧溪至青胜的一小段落差较小,江面相对较宽温顺,所以,除了横渡,这一段曾经还有2艘客船在跑客运,分别是金江1号和金江2号船。公家的客船停运后,又有2艘个人船承担起了水运任务。

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座巨型水电站的建成,让以上的这些都成为了历史,都沉没在了江底,换之的是崭新的交通面貌。

如今,溜索已不见了踪影,只是在人们的回忆中;2010年左右建成的桧溪金沙江跨江大桥、溪洛渡大坝下的还建桥成了江面上的两道彩虹,两省人民交通的要冲。投资2.6亿元的大兴溜改桥工程月亮湾大桥可望在2018年将建成通车;总投资17亿元、桥梁全长1872米的宜(四川宜宾)-攀(四川攀枝花)高速互通大桥将横跨金沙江连接大永高速,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2021年有望飞渡金沙江。

永善境内的4座跨江大桥,将实现峡谷飞彩虹,天堑变通途,造福两岸人民。

目前,金沙江沿岸从码口至青胜,仍然还有10多个渡口,有客渡船近20艘,还有车渡船3艘。只是,交通条件的改善,让渡口的摆渡船,大多处于停摆状态。

曾经水急浪大的溪洛渡库区,如今已是风平浪静,码口至县城边的溪洛渡大坝黄角堡这100公里内,可以安全行船,有2艘快艇和1艘客舱、多艘货船在往返航行。虽乘船比坐汽车快一半的时间,但价格却也比汽车要贵一倍以上,所以,乘船的人也相对较少。

7月21日,记者行车在务基镇的悬崖腰部“彩带”公路上去黄华镇采访,只见崖下峡谷中,两2艘快艇如“蚂蚁”般对开行进江面上,形成了两道长长的波浪纹,展现出了高峡平湖之美。

朝阳坝:浮在水面的“巨轮”

永善县黄华集镇位于金沙江南岸半坡中,距县城60公里,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老集镇,初名“黄葛树”,因位于金沙江岸边辖区盛产大榕树得名。黄华集镇驻地与四川省雷波县、金阳县隔江相望。

2003年,黄坪乡整体并入黄华镇,黄华镇成为了永善县除县城溪洛渡镇外的第二大镇,目前辖14个村(居)民委员会有6万余人。

由于地质原因,永善境内的金沙江都是在峡谷中,集镇和村庄大多在峡谷崖上边的几百米外相对平缓的“平坝”上。

黄华镇的朝阳坝,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

朝阳坝有1000多亩坡地和乱石滩,是黄葛村的属地,距离集镇只有两三公里远。

朝阳坝原来离江边有两三百米远,海拔垂直距离100多米,溪洛渡水电站水位淹没至600米高程后,正好淹没了朝阳坝下的山崖,朝阳坝就“浮”在了水面上。所以,这里就成为溪洛渡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最理想的场所。

由于溪洛渡水电站的建设,黄华镇原来临江的黄坪、甘田两村庄集镇和江边的4所小学被整体淹没,全镇沿江的6个村五六十公里江岸边有10000多移民需要搬迁安置。

当年移民建设和搬迁的艰难,我们就不方便再去追忆,那是一个几万人在一两年时间里战天斗地的大场景。

当时,经过移民意愿调查,有500多户2000多人选择搬出黄华,到县城、县外、市外、省外安置,远离了故土;有800多户3000多人选择了镇内自行安置,大多是后靠在自家或亲友家的土地上建房,继续过着农民的安闲日子。

而原来在村集镇或土地淹没完了的1503户5342人,需要有个合适的搬迁地,朝阳坝就成为了他们的新家,是溪洛渡水电站云南库区最大的移民安置点。

2010年后,在移民搬迁建设中,规划投资了近5亿元,在朝阳坝这1000亩土地上,修建了纵横交错的网状道路93条,建起了幼儿园、中小学、卫生院、篮球场、供水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就连居民的活动场所就有3个,农贸市场有2个,移民办事场所也有2个。

2011年开始,通过公开摇号,统规帮建、自建等方式,1503户5342人移民按照人均占地20平方米的宅基地标准,在朝阳坝上统规帮建或自建起了四层半的移民新家,一楼为商铺,二楼以上人居住。

2013年4月,黄华镇10000多移民正式搬入新家、迁出故土,让出老房子和土地,为溪洛渡水电站5月4日下闸蓄水创造了条件,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为加强对移民的服务,黄华镇将原来的黄葛村分设为朝阳社区和黄葛社区。两个社区分别管理了部分移民新区和部分农村小组。

在近40度高温的炎炎烈日下,黄华镇负责移民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胡刚和朝阳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华竹,带着记者一行,采访了几户人家。

“我家以前就在黄坪集镇背后的公路边,离金沙江不到50米!”来到李清国家,他客厅电视墙上挂着一幅长2米多高近1米的摄影作品,据说是当年搬迁前照的黄坪集镇,53岁、头发花白的李清国指着照片上自己家以前所在的位置,动情地向记者介绍着,对故土的思念,溢于言表。

“没有想到,老了还进城享清福了,共产党对我们真是太好了!”听见有客人在说话,正在午休的李清国母亲唐玉清老人也加入了我们聊天中。

80多岁的唐玉清是1957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虽然从40多公里外的黄坪村搬迁到了如今的朝阳新集镇,老人家对故乡有些许不舍,但住进了楼房,一个孙儿一个孙女都分别在昆明和县城有了稳定的工作,她每个月有移民后期扶持、逐年补偿、高龄补贴等各种补助近500多元,算是过上了享福的日子,心中那个幸福啊,自然是活了80多年来少有的。

谈话间,李清国还安排他妻子,去天楼上采摘了葡萄来给我们品尝,说是他们自己种的原生态葡萄。看得出来,这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幸福自不言说。

现在,黄华镇的10000多移民都有了良好的归属,朝坝上的5000多移民,有1000多人外出务工,在家的有的做点小生意,也有的摆渡打鱼,有的带孩子居家过日子,基本算是安居乐业了。

如今的朝阳坝新集镇,犹如一艘浮在水面的巨轮,已起航前行。

桧溪:半城入水半城新

永善县“肩挑”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大巨型水电站,如今两大电站建成后,永善境内的168公里江面变成了两个大湖泊。

7月22日,记者一行从永善县城出发,经溪洛渡大坝下的永久大桥,在四川境内行车40多公里,来到了四川省雷波县渡口镇江边桥头,对面就是永善县桧溪集镇,一个已经淹没了一半集镇在水下,又建起了一大片移民新区的新桧溪,如一头畅饮江水的骏马,蓄势待发中。

陡崖下、江水上,长达2公里多的桧溪大桥和金沙江跨江大桥,形成了一条直线,如一条穿山而出的巨龙,将云南四川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曾经的金沙江航运码头,早已沉入了江底。
桧溪百年老镇位于金沙江边,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和文化名人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在明朝因地形四面高、中间低而得名“窝心里”。明末清初,渐成集市赶场,更名为“兴隆场”。在清康熙年间,因金沙江两岸盛长桧树改名为桧溪而沿用至今。民国时期,滇、川两地就有5000人聚集于此地贸易经商,川流不息的船队和客商从这里走出群山,成为永善县沿江通省大道的必经之地。

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前,桧溪已经形成了一平方米公里多的集镇,有4条主街道,是当地十里八乡最繁华的中心集镇。

而新街、小河街等街临近金沙江航运码头,顺江公路穿街而过,商贸相当繁荣,是黄金地段,农历二五八的赶集天,街道上那是车水马龙的景象。

作为向家坝水电站库尾最后一个集镇,水库蓄水后,桧溪境内金沙江水位从近350米上升到381米,淹没区涉及桧溪镇4个村1社区19个村(居)小组,有958户3325人需要搬迁安置。
向家坝水电站库水上升后,桧溪集镇要淹没三分之一的区域,而新街全部、一街和二街的部分,就在381米海拔之下,是要淹没的“黄金”区域。经过实物指标调查,集镇有540户2109人需要搬迁安置。其中145户629人选择了自行安置,其余的人家选择集中安置,加上农村移民,桧溪移民新区需要安置395户1480人。

2010年至2012年,桧溪镇在原来集镇后面的200多亩坡地上,规划建设了3条新街3公里多,新修了镇政府机关和各站所办公楼;按统规自建的要求,为395户移民建起了新的安居房。曾任移民办主任的桧溪镇党委副书记肖贞华,介绍起移民工作那是如数家珍。

2012年移民搬迁以来,桧溪镇围绕“湖滨山城、历史文化、特色农业、商贸休闲”定位,建设移民“休闲宜居”新区,打造特色旅游小集镇。正用在老街的发展,融合进新区机遇,带动集镇的繁荣发展。

张健家是老街的“大户人家”,有兄弟4人,共有3处房产1000多平方米。张健和妻子在国道213线和集镇交叉路口开餐馆,当时一年的收入就有近10万元。

移民搬迁中,张健家获得了40多万元补偿,摇号得到了新区文化广场对面的一块60平方米地基(当时他家3个人,移民后又生了1个小女孩),修建了3层楼房,其中一二楼在街面下,自己住,三楼在街面上,开了家小超市,又租了旁边的60平方米商铺,重操旧业开餐馆,一家4口人的生活还算有了保障。

如今,一座新区和老城融合的新桧溪,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金江河畔。

向家坝、溪洛渡两大电站的建设,给永善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据永善县移民局副局长帅翼骏介绍,向家坝涉及永善4个乡镇14个村49个村民小组1651户5440人的搬迁安置;溪洛渡6个乡镇24个村149个村民小组9628户36854人搬迁安置。

在两大电站的大建设、大开发、大搬迁中,永善县先后在桧溪、佛滩、县城、黄华、大兴等建立了10个移民安置点,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实施了向家坝、溪洛渡库区大移民。

在2003年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移民征地开始以来的15年间,县城和各乡镇都得到了大发展,县城面积从3平方公里左右增加到了现在的10平方公里左右,永善县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都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2017年,永善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52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6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分别完成7.74亿元和3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54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539元和8700元。

永善,正在因“肩挑”金沙江上向家坝、溪洛渡两大电站而发生着巨变,融入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汇入伟大中国梦实现的奇迹里……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永善 要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