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伴我成长

 2018-05-07 17:12  来源:昭通新闻网

的家乡在巧家县老店镇尹武村,海拔2000多米,洋芋是家乡的特产。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洋芋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与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甚至可以说,没有洋芋就没有我的今天。

1991年小升初考进巧家县第四中学(现在的巧家县老店中学)读书初中,在学校除了两顿正饭就没有别的“零食”了,从家到学校要翻越约25公里的几座山,每个周末,妈妈都要煮20来斤洋芋让背着到学校,饿的时候添补着做“零食”,这些洋芋一般都要吃到周三左右,有时都有些发霉了。和我一起上初中的伙伴也都是这样,当年,同伴们都在说,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以后能有份好工作就不用这样辛苦了。1998年师范毕业了,回到家乡当一名小学教师,孩子们的父母也是生怕孩子饿着,早早起来为孩子们准备几个烧洋芋和一小瓶酸萝卜做“零食”。课间几分钟和放学后,孩子们用酸萝卜下着洋芋吃,吃起来真爽,感觉特别踏实。洋芋是家乡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得小时候,家里每年都要种2000多斤洋芋,一年也就收入2万多斤,那些年家乡交通不便,洋芋不值钱,也就1角钱一斤,为了把洋芋换成钱来给我们兄妹读书,每年的洋芋就用来喂上五六头猪,杀两头过年,其它的就赶去卖了给我们兄妹读书。

栽种洋芋、喂猪都是比较辛苦的,种洋芋需要很多农家肥,每年都要到山上去抓很多松叶回来,放在猪圈、牛圈里,让猪、牛踩成粪(农家肥),经过反复几次翻踩,然后背出去堆成一座小山似的发热,再敲打碎,家乡每家每户都有这样的一大堆农家肥。到栽种洋芋季节,把农家肥一背一背的背到地里,种洋芋的地绝大部分在山坡上,一亩地需要二三十背。每年暑假,正是洋芋收获的季节,父母就带着我们兄妹挖洋芋,一锄头一锄头的挖起来,在一箩筐在一箩筐的背回家里,一般背一转都要半个小时,一个假期父母就带着我们兄妹起早贪黑地挖洋芋和背洋芋。最幸福快乐的时刻是挖洋芋最累的时刻是挖洋芋父母经常对我们兄妹说:“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找份工作,不然就只能回家种洋芋,天天吃洋芋。”

洋芋有很多品种,记忆中,家乡的洋芋四到五年就要从外地引进新的品种,用家乡的话说,“种重了产量就变低了”。产量不同,味道也不一样。记忆中最爱吃的就是“乌洋芋”,里面有一圈一圈的乌色,它的个头不大,一窝就二三两重,吃起来很面,每年都要用一小块地种来放在一旁人吃。近年来,由于政府部门的重视,家乡大力发展脱毒洋芋等新品种,集中引进青薯9号、丽薯6号、费乌瑞它、宣薯2号、威芋5号等,家乡的洋芋亩产量提高了。

这几年在城里工作,离开了乡香飘四溢、长满美好记忆的洋芋地。每次到酒店、餐馆吃饭,洋芋是必点的菜,麻辣洋芋条、青椒洋芋丝、土豆炖牛等。闲时还经常到城市一角的烧洋芋摊上吃上几个黄生生的烧洋芋。母亲知道洋芋是我的最爱,每每回到老家,总要亲手煮上一锅洋芋招呼我炒一碗青辣椒,或烧一锅酸菜红豆汤,吃得特别饱。老婆是湖北过来的,她小时候几乎没有吃过洋芋,结婚后,由于我喜欢吃洋芋,她也就爱上了洋芋。每当老婆问今天想吃什么,我就说吃洋芋。如果时隔数日,不见洋芋,不闻其味儿,我就心慌意乱,魂不守舍。(作者 余庆德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