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家祠的风雨年轮

 2018-04-20 10:05  来源:昭通新闻网

◆邹长铭

位于昭阳区簸箕湾的龙氏家祠,是曾担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十八年之久的龙云为祭祀祖先、彰扬孝道而营建的家庙宗祠,自1928年动工兴建至1942年竣工,历十余寒暑。《民国昭通县志稿》记:“规模宏大,气象巍峨,堂庑廊舍皆极轮奂之美。”1950年后,失于管护,风雨侵蚀,更加人为破坏,损毁严重。2005年4月29日,昭通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通过《关于对龙氏家祠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决定》,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按“原址、原貌”原则,着手龙氏家祠的维修保护。在完成维修方案论证,项目申报、审批,维修工程设计,项目招标等前期工作后,龙氏家祠维修工程于2006年5月10日正式启动,2008年11月竣工验收,移交昭阳区人民政府管理。

2016年,龙氏家祠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获批准。

1924年,时任滇军第五军军长兼滇中镇守使的龙云,在返乡为母治丧期间,便萌生了营建宗祠的意愿。回到昆明后,龙云礼请当时云南有名的风水先生周兴斋到昭通勘察,为停厝待葬的母亲选择“万年吉地”、择地营建龙氏家祠。周兴斋接受龙云委托后,带着几位助手,到昭通四乡八里跑了几个月,经实地勘察,选定了昭通城南郊、距城十余里的簸箕湾。龙云认可了周兴斋的选择,嘱胞妹龙志桢按周兴斋规划范围征用农地,又捐资修浚“龙公河”,建“龙公桥”,整治簸箕湾周边环境;同时聘请专门人才做祖茔和宗祠的建筑设计。前期工作进行都很顺利,却不料云南政坛陡生变故,龙云自觉又不太自觉地卷入风暴之中,一度处境艰危,营建宗祠一事被迫暂时搁置。

1927年2月6日,龙云与胡若愚、张汝骥、李选廷等滇军重要将领共谋,对“任用宵小”,搞“家天下”的唐继尧实行“兵谏”,逼唐继尧下台,史称“二·六政变”。唐继尧下台后,在龙、胡、张、李等四巨头操纵下,成立了被人讥刺为“佛头着粪”的省务委员会,代行省政府职权;龙、胡、张、李轮流坐庄掌权。不过几个月时间,因争权夺利,四巨头反目,胡若愚、张汝骥、李选廷联手,于6月14日对龙云发动突然袭击,史称“六·一四事变”。在“六·一四事变”中,龙云一度成为胡若愚的俘虏,被用“站笼”囚禁于狱中,后得夫人李培莲奔走斡旋,表弟卢汉收罗残部奋力反攻,龙云方得死里逃生,走出囚笼。此后便是祸及三迤的军阀混战,血雨腥风,打了近两年,龙云获胜,登上了云南省主席的宝座。

1928年夏,在龙云登上省主席宝座后,龙氏家祠开工兴建,由龙云胞妹龙志桢督工监修。先行开工修建的是祠堂主体建筑,包括正殿及配属正殿的3个院落。1931年12月正殿竣工;1933年配属正殿的3个院落建成,龙氏家祠主体建筑落成。身负督修工程责任的龙志桢正筹划着续修城垣、庭院园林、别院工程时,却不幸罹患重病,辗转床榻几个月后,于1935年9月2日病逝。龙云没有兄弟,只有龙志桢一个妹妹,子女中成年的长子绳武、次子绳祖、三子绳曾当时均不在昭通,没有可以托付之人,家祠续修工程又一次搁置。这一搁置又是几年,直到1939年龙云次子绳祖以独立旅旅长身份率部驻防昭通,有了可托付之人,续修工程方才重新启动。龙绳祖总理其事,昭通团务督练分处处长陈纯初负责施工管理,历时三年,续修工程于1942年完成,龙氏家祠全部工程告竣。工程告竣,龙绳祖、陈纯初请摄影师为家祠城垣、庭院、园林、祠堂及别院房屋布局及装修拍照,照片送呈龙云,龙云审看后表示满意。大功告成,负责施工管理的陈纯初因此而深得龙云赏识,加官晋爵,官至中将。

龙氏家祠规模宏大,气象巍峨。家祠总占地面积约30亩。设城垣,城垣建门楼、碉堡、马道、垛口,城垣外掘有宽丈余,深约六尺的护城壕。城垣内庭院按园林布置,花木扶苏,绿草碧茵;水池、湖石点缀其间,有甬道通连。主要建筑有两个组团,一为祠堂,一为别院。祠堂是家祠的主体,占地面积约5亩,座北向南,由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院落组成。前院开有东、西两道门,是祠堂的入口,东、西两厢为厢房。中院建东、西厢房和两个跨院,有过厅通后院。过厅前檐正中悬有一方高浮雕彩绘“五龙捧圣”直额,上书“龙氏家祠”4字,是著名书法家陈荣昌手书。过厅台基正中嵌有一方“五龙捧圣”石雕。后院由正殿、东、西厢房和东、西耳房组成。正殿是家祠的核心建筑,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正脊灰塑青瓷镶嵌“双龙戏珠”造形。面阔7间,正中供奉龙氏历代宗亲牌位和龙父、龙母牌位。殿外设月台,月台和台基装饰有石雕的栏板、望柱。祠堂建筑群中,正殿、厢房、过厅、门楼,所有建筑中天花板、檐口、门窗、走板、档板、柱础,均有寄寓富贵、吉祥、平安的石雕或木雕、或壁画装饰,雕梁画栋,沥粉贴金,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祠堂东侧,另有一个四合五天井的院落。高墙回护,东、西角各有一座碉楼,院内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均为一楼一底,建筑仿传统民居,但装修极为考究,舒适安静,典雅精致。4个漏角天井,分别设警卫室、厨房、卫生间、浴室。显然,这里是家祠主人休息起居之处。

在龙氏家祠旁边的小松山上,营建的是龙氏祖茔,在祖茔归葬有龙云的母亲;龙云的胞妹龙志桢也“附葬于龙母墓次”。

龙氏家祠落成,蒋介石亲笔题写“封鲊丸熊”匾额相赠。胡汉民、何应钦、于右任等军政大员以及袁嘉谷、陈荣昌等文化名人或题赠匾额,或题书楹联,虽然内容均不外乎称赞龙氏家族的祖荫厚德,龙云尊崇宗庙之礼的正心诚意,但毕竟大家气度,于文皆引经据典,于书皆法度谨严,且鉴于题书者的身份,这些作品无疑都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1943年夏,龙云回到暌违多年的故里昭通,驻跸龙氏家祠中别院。此次返乡,名为视察,实则是要在新落成的龙氏家祠中行祭祖大典。在各界欢迎龙云的大会上,龙云以“民为贵,君为轻”为题发表公开演说,抨击某些“揽权枉为者”的独裁、专横、跋扈及其给国家民族造成的灾难性后果。龙云引经据典,阐述他对民主、自由的理解和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经验的反思。越日,龙云又在龙氏家祠别院内约见《云南日报》《滇东日报》的记者座谈,他列举当时在国统区发生的几起镇压民众的暴力事件,怒斥某些地方官吏不恤民生,不顺民意,“官逼民反”。龙云希望新闻媒体要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作出贡献。龙云说:“抗战军兴,举国人民团结一致,我们报纸的主要任务是报道抗战消息,写文章鼓励人民,爱护国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努力支援抗战,不要搞那些煮豆燃萁,抵消力量的东西。……现在你们的任务,还要注意到修明政治方面,揭发贪官污吏。不要有顾虑,如果发现了什么,除据实发消息外,还可以随时写信告诉我……”

此后几十年,直至1962年6月27日病逝于北京,龙云再没有回过昭通,再没有走进过龙氏家祠。

1950年3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昭通,专、县人民政权相继建立。当时的昭通专署曾委派簸箕湾村民施秀芬、施正升负责暂时管护龙氏家祠。至1964年前后十余年间,昭通文化学校、昭通农科所曾一度使用龙氏家祠作为办学、办公场所,但未对家祠建筑造成大的影响。1964年,主要为伤残军人服务的昭通荣军学校进驻龙氏家祠,至1977年荣军学校撤销,有关部门又占用龙氏家祠开办昭通地区财贸学校。为适应荣军学校荣誉军人休养、生活要求,为满足财贸学校办学需要,对龙氏家祠建筑、庭园及各种附属设施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改造”,破坏严重。即便是在1982年原昭通市(今昭阳区)人民政府公布龙氏家祠为文物保护单位后,破坏性的“改造”活动仍未终止。2002年,地区财贸学校迁出龙氏家祠。200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龙氏家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氏家祠的保护方才步入正常轨道。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龙氏家祠也在劫难逃。

2006年5月龙氏家祠维修工程启动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云南省、昭通市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川、黔、渝等多个省市文物、旅游部门负责人也多次到昭通参观考察,省宣传、文化、文物部门专家全过程指导维修工程进行;《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香港《文汇报》、香港凤凰卫视、《春城晚报》《昭通日报》等数十家媒体,也对龙氏家祠维修工程进行了报道;街谈巷议,龙氏家祠也成为了市民热议的焦点。可以说,龙氏家祠自1942年竣工以来,从未像今天这样引发全社会如此热烈的关注。天道周星、世事浮沉,此之谓也。

龙氏家祠维修工程,于建筑、材料、维修工艺、文化表达等方面,始终坚持“原址、原貌”的原则,不苟且,不妄为,“出新”不“推陈”。对此,参与维修工程管理工作的市博物馆研究员丁长芬于2012年出版的《昭通龙氏家祠》一书有翔实记载,不另赘述。

“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修宗庙、建祠堂,籍以彰孝道、明孝行、敬尊长、敦人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的文化自觉。于此而言,八十年前龙云营建龙家宗祠,八十年后人民政府维修龙氏家祠,都是好事。慎终追远,不忘根本,于国于家,都有其文宣教化的现实意义和文渊固本的文化价值,应珍惜,应尊重,应守护,应传承,光大发扬,期于永远。

审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