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接送”,家长何时才能放手

 2018-03-06 14:29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新闻网讯(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新学年伊始,“中国式接送”的苦恼再度困扰着家长,也成了媒体热议的一个话题。其实,这一现象不是现在才有,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它关乎我们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而时常被提起,只是它发展到现在呈越演越烈之势,甚至在全国“两会”上连教育部长也在关注。

看起来,在接送孩子这个问题上,家长们似乎没有更多的法子,有的只是类似“离开单位迟到早退要挨批,托管烧钱又增加负担”的无奈与抱怨。面对这个问题,有热心网友从不同侧面支招,建议学校延顺上课时间,建议校车统一接送,建议就近入学,甚至还建议在接送孩子的事情上单位应实行人性化管理……应该说,大家的建议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话说回来,要真正解决这个让中国家长普遍都感到头疼的难题,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因此,再去凑这个热闹似乎没有必要,只是想发自内心地问一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天这种状况的发生,又是谁造成了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中国式接送”这一热门的现象?

是社会环境的复杂,还是教育机制的缺失?当我们一股脑地把责任推给“客观”的时候,有没有从“主观”上找寻一下作为家长“无底线溺爱、过度保护”带来的负面因素。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没错,但有多少时候作为家长对子女做到了哪怕一丁点的放手。因为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不忍心让孩子去挤公交车,更不愿意让孩子走路吃苦,学校离家远的不说,即使是只有一两公里,家长也都要亲自去接送。我们说,孩子刚读小学年龄尚小,自立能力差,接送一下情有可原。可问题是,有的孩子已经上了初中、高中,人高马大,而我们的家长仍然还是乐此不疲,接送不误。最后的结果就是让更多的孩子产生了从众和攀比心理,患上了对父母的“依赖症”。

    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和无能,在父母这种所谓的保护之下,孩子失去的是自我生存和保护的能力。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说一个孩子去上大学,他妈妈竟然把他穿的所有衣服都编上了号,规定“那月那日穿那件”,有一天天气突然变冷,这孩子依然穿得很单薄,因为这个衣服编的就是这个号,结果孩子感冒了。他很不满意,就给妈妈打电话问,凭什么今天要给我编这件衣服,他妈妈说,实在不知道,今天要变天。说心里话,看完这个故事,我想笑,可是却真的笑不起来,心头掠过的是一丝丝无以言表的沉重与悲哀。为这位母亲,还是为这个社会,连我自己也说不清。

没错。相比过去多子多孙的年代,现在的孩子是金贵了许多。为人父母者,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有个三长两短,但我们也不能把社会想象的太过复杂,不能把人心想象的太过险恶。我还没见过在光天化日之下,会有什么人敢把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从熙攘的人群中抢走;我也不相信从小就接受过“过马路左右看”教育的孩子,放着平安的人行道不走,偏偏要往车轱辘地下钻。老实说,从情感层面讲,我无意指责家长接送孩子有什么过错,但面对“中国式接送孩子”的现状,除了呼吁政府和学校合理规划就学区域,公平配置教学资源,解决孩子就近入学,保护未成年人出行安全等等之外,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是不是更应该去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要善于教育他们就是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教育。”犹太人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常常要给孩子们上这样一课:就是把他们的孩子抱在桌子上,等小孩子伸手扑向父母怀抱时,父母非但不接,反而故意闪身躲开,让孩子从桌子上掉下来。这样的教育方式似乎很残酷,但他们的孩子却从中学到了独立,懂得了要相信依靠自己。

   什么是生活教育?这就是生活教育。我在想,中国的父母什么时候懂得对子女放手了,“中国式接送”的现象才有可能真正淡出人们的视野。否则,即使有再好的政策和措施,也难以根治“溺爱”这块长在父母心里的“病”!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教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