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昭通古城八角亭、下排街、文渊等片区项目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在区城管委会议室召开。区委常委、区城管委主任刘兴发,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洋出席会议并讲话。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2-28 09:322月27日,昭通古城八角亭、下排街、文渊等片区项目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在区城管委会议室召开。区委常委、区城管委主任刘兴发,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洋出席会议并讲话。
评审会上,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项目规划设计情况。区直相关部门和社会知名人士,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及对老城改造的定位,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听完介绍后,评审组专家作了讨论发言,并分别提出意见。专家组组长、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原云南工学院院长朱良文,对规划设计方设计的概念性方案表示通过。朱良文建议:对古城价值的定位、城市总体关系、规划的面向等方面要进一步明确;要保护好会馆文化,并开发文化的多元性;在规划手法上要更好的向传统学习,要集中展示民俗文化,以原居民生活为主,商业旅游为辅。
刘兴发充分肯定了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刘兴发:
城市规划设计部门要充分的汲取专家提出的意见,重点放在八角亭片区改造,对文渊片区和下排街片区,着重于环境和交通组织的改造。
要利用昭通地理优势,通过开发,弘扬彰显昭通会馆文化,建设出真正代表昭通水平的古城文化。就价值取向定位问题,核心的还是要恢复昭通记忆,彰显昭通文化,体现昭通特点,要赋予它这样一个魂。
沈洋就专家提出的意见和规划单位汇报情况提出了五点意见,
沈洋:
要体现出昭通城市文化定位;
要结合古城特色打造民人故居、旧居、街区、工作室;
要体现古城、鹤城、秋城三城共建元素;
要认真规划市民休闲健身城;
要体现民宿、民俗文化。
会议由刘兴发主持,原地委宣传部长曾令云、原昭通学院院长陈孝宁、原城管委退休干部马卫民等社会知名人士以及区发改局、国土分局、规划分局等相关区直单位参加了会议。
昭通陡街的青石板已经被磨得发亮,老实验中学里的状元桥下也早已长满青苔,老巷子里的第四小学被移为平地,只有昭师附小里的古槐树越长越茂盛。
如今无数高楼在昭通拔地而起,昭通老城的记忆已经剩得不多了,年轻一代也没有几人知道昭通老城的原貌,更别说有几人知道昭通那些老街道的名字了……
很多昭通人都知道昭通一开始并不叫昭通,而是叫朱提。但是你真的把“朱提(shū shí )”两个字读对了吗?
西汉至宋元时期昭通被称为朱提郡(县),其城池遗址至今无考;元初,戍兵修筑乌蒙城于天砥(今土城),这时的昭通被称作乌蒙城;清代,雍正十年(1731年)古城池被废,另建新城名为昭通城,即为昭阳城的前身。
昭通城修建时,设有四门,各有名称。据鄂尔泰《昭通四门记略》述:“郡城重建,按四镜所达,东镇雄名曰‘抚镇’;西东川、西北向四川,名曰‘济川’;南威宁,名曰‘敉宁’;北马湖,名曰‘趣马’”。
如今,抚镇门、趣马门、济川门都在重建古城后成为昭通地标性建筑。
古城街道知多少
小北门
1940年前后,抗日战阵时期,为方便防空疏散,新开三道城门:小南门、小西门、小北门。
小北门由此而来。
小西门在昭通城的数次改建和发展中,已被拆除改造,具体位置或许只有极少数的昭通老人才知道。
草市街
原第四小学门前那条不到三米宽的小路,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所称的草市街。反映着当时昭通人的生活状态。
后来,更名为德育街,至今仍以德育街为名。
毛货街
现改名为和平街,陡街中段的小巷。
上世纪三十年代,昭通的毛货市场主要集中在毛货街。现在的毛货街只有在建筑上还残留着一些老昭通的味道。
杀猪巷
现地址为辕门口与陡街交汇的小巷里。
杀猪是当时的一种手艺活,每逢过年过节,杀猪匠总是很受欢迎,昭通的杀猪巷也是相当热闹的。
现在杀猪巷改名为丰乐街,也只有老一辈的人才清楚它的具体位置了。
皮匠街
目前,还能在地图上查到的唯有位于旧圃镇的下皮匠街。
据了解,馋嘴街附近就是所谓的皮匠街。前些年的馋嘴街还有点皮匠街的味道,也总能在馋嘴街遇到修鞋的师傅们,现在修鞋店也仅剩下那么一两家了。
铁匠街
铁匠街与皮匠街毗邻,现挑水巷就是以前的铁匠街。
昭通以前的铁匠老街以打铁出名,一条街几乎家家靠打铁养家糊口。太平天国时期的谢华瑶就是铁匠街走出的昭通“穆桂英”。
如今的铁匠街变成了美食街,只有寥寥几家还在卖铁。
炭市街
改名为中和街,现隐姓埋名在八角亭附近的一条小巷内。
像草市街、炭市街、毛货街这一类反映民生的街道还有很多,它们都是以当时昭通最广泛、最日常的生活形态来命名,反应出昭通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手工业和市场的繁荣,这些街道是昭通当时最具有生活气息的街道。
老昭通的街道名,除了有体现生活现象的,还有一些是描述某事物独具形态的街巷,如缩头巷、蚕豆街、鸡舌头街等,绘影描形,除了让人容易记住之外,还显得有趣。
这一类街道,还存在在当下昭通人记忆里的就只有蚕豆街了,老一辈昭通人回忆:蚕豆街早已经改名了,就在陡街坡脚,馋嘴街对面的那条巷子里。只有上点年纪的人才知道它叫蚕豆街,年轻人几乎都不知道。
>>>还有这些你不知道<<<
随着精神领域的拓展,文化水平的提高,昭通人也在进步,对某些过时的、不当的、甚至是不雅的街名做出了改变。
原棺材铺街 改名为 仁寿街
大马房街 改名为 泰来街
半边街 改名为 铺政街
石门块街 改名为 达智街
陕西庙街 改名为 永安街
南大街 改名为 启文街
……
周天忠在《昭通老街》里写道:风起风落关乎天,城起城灭关乎情。那么,街起街变则关乎城。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会消磨一些那个年代的气息,会改变一些那个时代的风格,再慢慢的老去。“昭通老街”这位古稀老人在老去,一拨又一拨的昭通新人在崛起。
来源:微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