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网
2025-10-14 10:56“如果没有精细预报与响应联动,没有州、县、镇、村、组干部的迅速反应,后果将不堪想象。”回忆起滂沱大雨中及时转移受灾村庄群众的场景,麻栗坡县天保镇小寨村党总支书记蒙仕珍说。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受3轮台风暴雨叠加效应影响,我省中小河流超警戒水位持续时间创下历史新高。地处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是受最近一轮台风暴雨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其间,境内盘龙河天保水文站水位短时间内暴涨7.66米,境内道路阻断26条,电力线路中断27条,紧急转移避险518户1947人(次)。面对步步紧逼的险情,“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织起的安全网,又一次打赢了防灾减灾救灾“主动仗”——灾情通报显示,麻栗坡县人员零伤亡。
“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是“十四五”以来云南重点构建的防汛预警“叫应”体系。该机制实施以来,全省各地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发布精细到县、乡镇的强降水预警,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递进式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应急联动机制。
从“时时放心不下”到“事事落实到位”,关键在机制。临灾预警、转移避险,不落一人、有力高效,背后是体系化、制度化的力量。今年7月,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播出报道《洪水突袭独龙江》,用40多分钟复盘剖析怒江傈僳族自治州“5·31”自然灾害背后人员零伤亡的原因。由于极端降雨引发地质灾害,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道路中断、通信受阻,6个行政村累计转移安置群众215户815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让基层的同志能够准确认识到哪些地方该采取什么行动。”独龙江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根据“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的设计,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是启动机制的起点,也是后续各种应急响应措施的“发令枪”。“十四五”以来,我省在加密观测网站、增加气象雷达等硬件设施的同时,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广东省气象局、云南大学合力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复杂地形强降水预报准确率,提升预报产品在空间、时间、更新频次等方面的精细化水平。2023年,我省又出台3个工作方案,对叫应、叫醒各部门、各层级做出更具体明确的安排,以横向和纵向同步叫应的方式,打破部门和层级的限制,确保把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和应急响应指令及时传达到一线。
今年汛期,应急管理部多次在全国通报表扬怒江、迪庆、文山等地的灾害避险案例。通报指出,这得益于云南省完善的群测群防体系,得益于省、州、县、乡、村、组六级干部同频共振、责任一体化抓实防汛救灾工作,得益于严格落实并成熟运用“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
云南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这是一个基本省情。灾害多发频发,决定了必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全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四五”以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和关于防汛抗旱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机制创新,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正是其中的代表。
云南省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4%,山高谷深、坡降大,汇流速度快,山洪灾害始终是水利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今年7月召开的云南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负责同志介绍,经过十多年山洪灾害防治实践和探索,我省水利部门不断拓展运用防汛“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系统构建山洪灾害防御“三道防线”,持续开展山洪灾害危险区排查整治,已经初步建成了一套符合云南实际、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自2022年“四预”平台投入使用以来,累计发布山洪灾害预警3万余次,发送预警短信64万余条,年均避免10余场次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山洪灾害事件,使我省山洪灾害死亡失踪人数从“十三五”期间的年均10人以上减少到2023年的4人,2024年历史性地实现山洪灾害零伤亡。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