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好“丰”景 ⑤| 彝良:百万亩竹笋迎丰收 综合产值预计达40亿元

 2025-09-27 14:20  来源:昭通新闻网

金秋时节,乌蒙山区层林尽染,在彝良县的群山之间,连片的竹林里,饱满的鲜笋破土而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采收旺季。从山间竹林里的忙碌采收,到收购点的热闹交易,再到深加工企业的有序生产,一条充满活力的竹笋产业链,让彝良的这个秋天飘着笋香,透着丰收的喜悦。

清晨的阳光洒在彝良县牛街镇三合村的竹林里,薄雾尚未散尽,数十名笋农背上特制的背袋,戴上手套、穿梭在竹林间,寻找刚冒头的新笋。只见他们弯腰屈膝,轻轻拨开枯叶,然后对准笋根用力一掰,一根根鲜嫩的竹笋便落入袋中。“我家有60亩竹林,今年天气好,雨水也好,笋子大量增产,全部收完后大概有10多万元的收入,现在交通条件也比较好了,采笋路、产业路也修好了,大大减少了我们的人工成本。”不到两小时,牛街镇三合村的笋农李华书,背上的竹篓已装得满满当当。

下午四时,笋农们陆续出山,小草坝镇的竹笋收购点人声鼎沸。还没进收购点,就听见电子秤的报数声、讨价还价声、竹笋落地的闷响交织在一起,热闹的场景透出丰收的喜悦。一张张满载鲜笋的三轮车、摩托车源源不断驶来,收购商们忙着过秤、记账、付款,不一会儿,收购点的空地上竹笋便堆成了青黄色的小山。

“我们每年都定点在这里收购,今年已经累计收购了约400吨竹笋,彝良的竹笋脆嫩爽口品质相当好,拿出去根本不愁销路。”来自四川的收购商母前斌分拣着刚出山的鲜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巴食川珍农业发展(彝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不停运转,工人们将鲜笋加工成笋丝、火锅片、即食笋等产品,包装车间里,一箱箱贴有“巴食川珍”商标的竹笋产品整齐码放,即将发往全国各地。过去,竹笋只是村民们餐桌上的时令菜,如今却成了富民兴县的特色产业。

近年来,彝良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竹产业作为“4+N” 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的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已与81家经营主体和5045户农户建立合作。政府部门通过统一种植规范、统一收购价格、统一加工检验、统一包装储存、统一市场销售,让笋农免去了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彝良县还通过招商引资、培植本土竹笋深加工企业等途径,让鲜笋就地加工转化率从25%提高到55%上,山间的竹笋有了品牌化、标准化的新身份。

截至目前,彝良县建成笋用竹基地101万亩,投产82.2万亩,2025年预计采笋20.3万吨,综合产值将达到40亿元。从破土而出到破圈成“金”,这背后是彝良县通过全链条布局,由“产业优势”发展为“产业胜势”的清晰路径。一根根丰收的竹笋,正带着农户的笑脸与县域经济的活力,激发出乡村振兴新动能。


通讯员: 张琳 梁七尉 文/图

一审:苏 燕  一校:张 琳  二审:何田田
二校:杨 杰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苏 燕  一校:张 琳  二审:何田田
二校:杨 杰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