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新时代“昭通印象”风尚人物③丨情牵故里 周氏兄弟为乡亲打造公益文化空间

 2025-08-28 14:3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周昌发、周昌才、周一楠三兄弟出生于云南镇雄县中屯镇齐心村。从小,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贫困的家境,他们立下了努力改变命运的志向。最终3人学业有成,走出大山,分别成为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瑞萨电子(中国)有限公司事业部经理和云南味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兄弟三人决定为乡亲们创建一个文化空间,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港湾、村民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及交流的平台。

然而,受限于村内土地紧张,难以找到合适的独立建设用地,3人将目光投向承载家族记忆的闲置祖宅。

2022年,周昌发三兄弟慷慨出资50余万元,将位于镇雄县中屯镇齐心村院子村民小组的祖宅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将这座“山里的房子”打造成了一个集图书借阅、文化展陈、村民议事、家风传承、乡风教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天地,并无偿捐赠给齐心村永久使用。

这座新生的祖宅被赋予了一个诗意而深邃的名字——“明华山房”,设置了“明华书屋”、“农耕记忆”、“乡间共话”三大功能板块。改造后的每个功能区域,一砖一瓦、一物一景,都凝聚着周氏兄弟对乡风文明的深切体悟与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明华书屋:播撒知识星火,涵养淳朴民风

文明的根基在于教化与传承,明华书屋区域共设置三间书屋:两间阅览室里,陈列着涵盖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文学艺术、社会科普、种植养殖、农村经济等类别的书籍共5000余册。“老人常说”主题室,以古朴竹简的形式展陈着100余条凝聚着当地老一辈智慧的箴言隽语。这些呈现形式,不仅是周氏兄弟对当地淳朴民风与优良家风的精心提炼与有形保存,更是一处“润物无声”的教育课堂。

农耕记忆:溯源根脉文化,赓续乡土薪火

置身于“农耕记忆”区域,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廊。周氏兄弟不辞辛劳,在村中四处寻访,广泛收集了300余件承载历史的农具器物、生活用品,通过实物展陈与图文解说相结合的方式,复原了昔日乡土生活的鲜活图景。这个空间收藏着乡土历史与劳作智慧,存在的意义,正是让人们亲手“触摸”祖辈们的艰辛劳作与生活智慧,深刻感知传统农耕文明的厚重底蕴。能让后人铭记根本,延续那份勤俭坚韧、敬畏自然的乡土品格。

乡间共话:搭建议事平台,共绘和谐图景

“乡间共话”区域,是专为村民议事协商、思想交流而设的平台。乡村的和谐发展与有效治理,离不开沟通与共识。这间会议室为村中各项事务的商议、村民诉求的表达搭建了平等、开放、有序的平台。它鼓励村民们“有事多商量、遇事勤沟通、做事聚共识”,培养了村民规则意识与公民精神。这样的公共空间,能促进邻里乡亲在交流合作中增进情谊、化解分歧、凝聚智慧、形成合力。

“明华山房”既是凝聚乡情、留住乡村记忆的温暖家园,更是弘扬乡风文明与时代精神的核心阵地。它生动展现了周氏兄弟反哺家乡的赤子之心及其躬行践履文明理念的深刻实践。

更令人欣喜的是,明华山房的建成,已悄然在齐心村结出丰硕果实:莘莘学子求学氛围日益浓厚,村中考入大学的人数明显增多;村民们在“乡间共话”中学会了理性沟通、互谅互让,群众间的矛盾纠纷显著减少;整个村庄崇德向善、邻里和睦、积极进取的新风尚蔚然形成。这方由赤子深情铸就的文化家园,正以其润物无声的力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乡村的面貌,孕育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刘静涛 通讯员 向俊成  文/图

片头片尾合成:邬翔

一审:张广玉  一校:刘静涛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张广玉  一校:刘静涛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