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党的建设|筑牢堤坝上的“红色堡垒” ——镇雄县大湾镇罗甸村党委抗击洪水纪实

 2025-08-19 10:42  来源:昭通新闻网

7月8日晚,赤水河流域遭遇特大暴雨,镇雄县大湾镇罗甸村5个临河村民小组112户357名群众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危急关头,罗甸村党委闻“汛”而动,迅速组织全村党员干部投入抢险救援,构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红色堤坝”,成功将群众安全转移,实现人员“零伤亡”。

洪峰退去,满目疮痍。镇雄县大湾镇罗甸村的健康步道旁,由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和村民300余人组成的清淤队伍正在奋力劳作。厚厚的淤泥、倒伏的树木、散落的垃圾被逐一清理,“伤痕”正被勤劳的双手逐一抚平。

闻“汛”而动

生命转移刻不容缓

罗甸河平日波光潋滟,滋养着这片土地。然而,7月8日傍晚的持续特大暴雨导致河水暴涨,浊浪裹挟着泥沙碎石以惊人的速度向沿岸低洼地带扑来。

险情就是命令!村党委书记陈坤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网格员逐户敲门预警,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沿河巡查险情,同时兵分三路展开救援:陈坤和党员干部组成抢险突击队,火速奔赴桥边、垮岩、湾子、寨子和大河5个高危沿河村民小组,及时转移群众;驻村工作队启用村委会、村小学作为临时安置点;党员志愿者组成后勤组,保障转移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并重点照顾安置点内的老人、儿童和行动不便者。

“陈伯娘,别怕,我背您走!”在湾子村民小组,陈坤俯身将86岁的陈连美稳稳背起。抢险突击队队员们不畏瓢泼大雨,在过膝深的急流中艰难前行。晃动的手电光束划破雨幕,急促的敲门声和呼喊声在风雨中此起彼伏。他们挨家挨户地拍打房门,唤醒熟睡的村民,或背,或扶,或抱,组织群众向安全地带撤离。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搏斗的生命救援。党员干部们尽管衣服湿透、鞋子被冲走、双脚被划伤,但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更大洪水以及道路中断、通信不畅等困难,无人退缩。仅用90分钟,5个村民小组357人全部安全转移。罗甸村党委用果敢的行动和无畏的担当,在危急关头筑起了守护群众的“第一道堤坝”。

清淤除障

党旗飘扬重建一线

为尽快恢复家园面貌,保障群众正常生活需求,罗甸村党委主动作为,迅速启动灾后重建工作,当好群众的“主心骨”。

7月10日,罗甸村党委组织开展“清淤除障、重建家园”主题党日活动。由村“两委”干部、党员、驻村工作队队员、保洁员以及群众组成的300余人的队伍,对受灾最严重的健康步道及周边区域开展清理工作。

党旗在清淤一线高高飘扬。烈日下,大家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干劲十足:挥舞铁锹奋力铲除厚厚的淤泥,手持镰刀清理杂草,仔细捡拾散落的白色垃圾,合力扶正倒伏的绿化树木……汗水浸透衣服,污泥沾满脸颊,但没有一人叫苦喊累。经过8小时连续奋战,共清除淤泥、垃圾50余吨,扶正树木80余棵,疏通沟渠10.7公里,处置塌方18立方米,修复饮水管道780米,为后续全面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织密网格

“红色堡垒”根基稳固

罗甸村成功应对此次特大洪水袭击并实现人员“零伤亡”,得益于村党委“红色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灾害发生前精心构筑的基层防护网络。

针对沿河居住区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的实际,在大湾镇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罗甸村建立了“镇党委—村党委—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员责任区”五级联动网格体系,确保预警信息传递和应急响应直达“最后一米”。重点在沿河高风险区域划分5个党员责任区,以10户为单位,建立起101个基础网格单元,每个单元配备1名党员或骨干担任网格员。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就近联防,快速响应”:网格员密切关注雨情险情,一旦发现异常,立即组织联户群众按照预案快速转移。正是这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严密防护网,为快速安全转移群众赢得了时间,筑牢了“红色堡垒”根基。

洪水退去,“红色堡垒”依然屹立。罗甸村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在抗洪抢险中冲锋在前,以无畏的勇气和钢铁般的意志,诠释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深刻内涵。他们不仅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生命安全,还如熊熊火炬般点燃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创造更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力量!


通讯员:毛君胜 熊 牧

一审:孔 竣  一校:毛君胜  二审:杨超烨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孔 竣  一校:毛君胜  二审:杨超烨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抗洪抢险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