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2025-08-19 09:43富源人吃东西,离不得酸辣二字。这酸辣有讲究:酸要酸得清爽,不腻;辣要辣得香浓,不燥,两样搭在一起,才够味。
同学从老家大河镇上来,特意带了份凉面——大河王氏凉卷粉,这真是难得的好东西。揭开盒盖,先是一股凉气扑上面颊。汤汁清亮,几点油星子浮漾着,下面是冰凉的汤水,细碎冰渣子还在其中浮沉。面条浸在这冰汤里,吸足了凉意,根根分明,透着滑溜劲儿。他们几个都爱吃面,这回算是撞上心头好了。
筷子一挑,面条裹着汤水送进嘴。嚯!先是花椒油的麻酥酥钻了舌尖一下,紧跟着油辣椒的香就漫开了。那辣不是燥辣,是香辣,带着点焦香。再尝尝,汤底有股子酸鲜劲儿:“像以前腌菜坛子老汤的味儿,现在少见了,没想到在这尝到点影子。”这汤确实好:凉得沁人,鲜得爽,这点勾人的酸意,刚好让人一口接一口。几个人埋头吸溜,最后连碗底的汤都刮得干干净净。
朋友擦擦嘴,叹道:“比城里吹得天花乱坠那家强多了!这些日子,数这一碗吃得最舒服!”打听了一下,这摊子原先是在大河镇。老板姓王,就在镇上摆个小摊儿。那会儿,赶集的人走得一身汗,到他摊子前,来上一碗凉卷粉或凉面。冰凉的汤一浇,汗就收了。辣椒油、花椒油都是自家熬的,味儿正。镇上人都知道,他家星期一到星期三,雷打不动要去赶大河街子。那场面,用本地话说,叫“挤了背时”!
如今,这好味道挪到了富源城里。地方有些偏,在东门卫生院对面一条窄巷深处。巷子细细长长,走几步,便能看见那个小摊。老板还是旧时模样,系着条旧围裙,手上动作麻利得很。抓一把凉面,在冰凉的汤水里“唰唰”过两遍,水珠子甩得飞起,淋上红亮喷香的油辣椒,再点几滴香麻的花椒油。动作行云流水,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才搬来城里没多少日子。”老板递过碗来,手指头上还沾着几粒细小的辣椒籽,笑呵呵道,“城里人嘴刁哩,汤水、辣子,半点不敢马虎,用的还是咱大河的老底子。”
城里的吃客,有午间偷闲溜出来的上班族,有结伴说笑的学生娃,也有按着手机导航、七拐八绕寻来的老客。他们或在小店里支起小桌,或干脆倚在巷口斑驳的墙边,就着斜射进来的阳光,吃相或许斯文点,但一碗下肚,额头冒汗,脸辣得微红却很满足,忍不住再喝一口酸辣汤的样子,和当年街子天蹲在路摊边捧着碗大快朵颐的老农们没什么不同。
一碗冰凉、酸辣、麻香的汤粉滑下肚去,管你是西装革履还是粗布短衣,五脏六腑都给熨得妥妥帖帖。吃好了,打一个带着花椒清香的嗝,那才是真痛快。
那天在店里,碰见几个从大河镇来的熟客。他们自己搬凳子,围着王老板唠家常。“还是你这汤正!”一个黑脸汉子呼噜噜吃着粉,含糊地说,“周三赶街找不着你,一打听,好嘛,躲城里当老板享福来喽!害我白跑一趟!”王老板嘿嘿乐,往他碗里又添了勺红油:“城里乡下,不还是这双手?嗐,想吃了么,随时来城里巷子找我!”
黑脸汉子几口扒完粉,端起粗瓷碗,咕咚咕咚,把剩下的酸辣汤喝光,响亮地一抹嘴:“挤是挤不着喽,可这安静的巷子,到底少了点街子上抢着吃那股‘背时’的热闹劲儿!”大家都笑了。
巷子外头,卫生院门口车来人往。巷子里,那酸辣鲜香的味道却一直飘着,沾在斑驳的灰墙上,也留在食客们油亮的嘴角。从赶街日汗流浃背、人挤人(那“挤了背时”的烟火气),变成了寻味而来的人,倚着墙根,在太阳斑驳的日头影里,安安静静、心满意足地吃上一碗。这凉粉的来头,说大不大,一勺红油就盖住了。说小不小,装着大河镇的记忆、县城的日子,还有无数被这口酸辣安慰过的实在生活。
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