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05 10:16上午8时,温暖的阳光洒进永善县墨翰乡中心校的教室。扎根乡村的29年里,我常常望着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光斑出神。如何让乡村孩子的眼中也能闪烁星光?如何帮助他们拥抱梦想?这个问题曾无数次萦绕心头。而今,经过岁月的沉淀,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记得20多年前,我刚到学校时,孩子们大多性格腼腆,学习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乡村的特殊环境所致:教育资源匮乏,家长整日为生计奔波,孩子们既缺乏学习方法指导,又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界认知有限,久而久之便逐渐失去了学习热情,变得自卑、内向。
那时,我常常站在教室门口,望着操场上嬉戏打闹却眼神迷茫的孩子们,心中充满忧虑。我深知,若不能点燃他们求知的火种,不能驱散他们内心的自卑,不能帮助他们重拾自信,这些孩子很可能在这片土地上慢慢失去对未来的憧憬。
20多年来,我一直思考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增强孩子们的信心。转机出现在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中。那是个飘着细雨的春日,当了解到炊事班战士背着铁锅走完长征,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为战友留一口热饭时,我不禁潸然泪下。
我闭上眼,那些低垂的小脑袋又浮现在眼前。忽然,一个想法闪现在我脑子里:何不用红色文化帮助学生增强信心?我相信,当红色的星火照亮孩子们迷茫的双眼,当爱与信念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教育的沃土终将绽放出希望的花朵。
于是,我开始策划一场又一场特色活动——学党史,增信心。起初,孩子们对党史并不了解,觉得那些故事离自己太遥远。但我没有放弃,从最基础的党史知识讲起,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用孩子们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一个个鲜活的党史故事。当我讲到少年英雄王二小为了保护乡亲们,把敌人引入埋伏圈而英勇牺牲时,教室里安静极了,孩子们眼中泛着泪光。那一刻,我知道党史故事已经开始触动他们的心灵。
为了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我们组建了红领巾小小解说员队伍。选拔那天,看着讲台下羞涩的孩子们,我鼓励他们勇敢走上讲台。起初,只有寥寥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个叫小琪的孩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是一个留守儿童,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平时沉默寡言,总是独来独往。那天,她站在讲台上,双手不停地绞着衣角,用颤抖的声音讲述刘胡兰的故事。虽然讲述得不够流畅,但她眼中那一丝坚定的光芒,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当即报以肯定的微笑和鼓励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和其他老师带着小小解说员们一起查阅资料、练习讲解。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的德育课堂和理想信念讲堂为全校师生讲述党史故事。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红领巾小小解说员的队伍中。在一次理想信念讲堂上,向来调皮捣蛋的男生小航生动地讲述了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故事。讲完后,他红着眼圈说:“以前,我总觉得学习没意思,但现在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听着小航的这番话,我不禁热泪盈眶,党史教育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除了红领巾小小解说员,我们的德育课堂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课堂上,我们组织孩子们观看红色电影,如《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当孩子们看到潘冬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勇敢地与敌人斗争,看到海娃机智地把鸡毛信送到八路军手中时,他们被小英雄们的勇敢和智慧所折服。看完电影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向小英雄们学习,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校园文化长廊里,陈列着一本厚厚的“英雄故事目录”,工整记录着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这些珍贵的红色事迹,已成为孩子们课余最生动的红色教材。
课间时分,总能看到孩子们轻轻翻开书页。他们或蹙着眉头思索,或红着眼眶动容,在字里行间感受信仰的力量。而在“学党史,画党画”活动中,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出鲜艳的党旗、英勇的战士和扬帆起航的红船。这些质朴的画作,既是孩子们对英雄的礼赞,也是红色基因在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生动见证。
如今,走在校园里,我能明显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他们的眼神更加明亮,笑容更加灿烂,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每个乡村孩子都是深埋泥土的种子,或许他们生长的土地不够肥沃,或许他们渴求的阳光被云层遮挡,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捧着党史教育这盏明灯,为他们驱散阴霾、传递希望,这些种子终将破土而出。那些从长征路上传承下来的坚韧品格,那些在革命岁月里闪耀的信仰之光,就是最好的养分,一定能让孩子们挺直脊梁,满怀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深信,那些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终将照亮每个孩子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带着从党史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以自信为帆,以理想为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通讯员:黄顺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