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教育强市㊸丨乡村妈妈高颜林的陪读成长课

 2025-08-05 11: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距离镇雄县芒部中学仅5分钟路程的一间民房里,我们见到了该校高一年级学生常成的母亲高颜林。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正在厨房忙碌。不一会儿,她便将洗净的葡萄、车厘子等水果端到客厅。

高颜林擦了擦手,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然后说道:“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地的建筑工地上干活,我在家照顾两个儿子。孩子们在哪里上学,我就把家安在哪里。”她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10年前,常成和哥哥常豪在芒部镇庙河村坪上小学读书,高颜林便在学校食堂找了一份做饭的工作,一干就是7年。“那时候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早餐,虽然辛苦,但能看着孩子们上学放学,心里特别踏实。”说起往事,高颜林眼里闪着温柔的光。

孩子们升入初中后,高颜林又将家搬到芒部中学附近。为了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贴补家用,她考了驾照,成为一家幼儿园的校车司机。“每天清晨6时出发,下午送完孩子收车,刚好赶上自家孩子放学。”高颜林对这样安稳又顺心的日子很是满意。

然而,这份平静在常成初三那年被骤然打破。一天下午,她刚进家门就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你家常成把我家孩子打伤了!”电话那头,一位家长怒气冲冲地指责道。

高颜林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她了解自己的儿子,常成从小性格温和,从不与人争执,但身为母亲,这样的指控还是让她坐立不安。她立即拨通了班主任的电话。

“不可能!”陈老师斩钉截铁地说,“常成是我教过的最懂事的孩子,绝对不会打架。”老师的话让高颜林稍感宽慰,但她还是决定等儿子回家问清楚。

“妈,你不要别人说什么都信。”常成放学回家后,听完母亲的询问,一脸委屈地说。

这件事成为高颜林育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儿子保护过度了?是不是应该给他们更多信任?“那段时间我经常睡不着觉。”高颜林回忆道,“后来我想通了,孩子长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间和足够的信任。”

从此,高颜林改变了与儿子相处的方式。她不再事无巨细地盘问,而是学会了先倾听;不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给予他们理解和信任。这种改变,让母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我在这里陪读,最重要的就是给孩子提供情绪支持。”高颜林说,“在学校有老师管,回家有妈妈在,他们心里踏实,就会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确实,在母亲的陪伴下,常成的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在高一年级始终保持着前五名的好成绩。

但高颜林也有自己的担忧。一次班主任家访时,她说出了心里话:“陈老师,常成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他在家话特别少,有时候我们正说着话,他一想起作业,转头就去学习了。”

“完全不用担心。”陈老师笑着说,“常成在班级里很活跃,经常主动上讲台给同学们讲题。他把成绩好的同学当作合作伙伴,又当作竞争对手,学习劲头特别足。”

听到老师的评价,高颜林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常成从小就很自律,当别的家长都在为孩子的叛逆期烦恼时,我家常成却好像跳过了这个阶段。”她欣慰地说。

不过,儿子的书写一直是高颜林的心病。“他的字写得跟蚂蚁爬似的。”她笑着说,“我怕影响考试卷面分。”

为此,她主动联系老师,制定了专门的练字计划。每天晚饭后,常成都会练习半小时书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坚持,常成的字迹有了明显进步。​

“其实我也没读过多少书。”高颜林谦虚地说,“但我知道什么是重点。孩子需要什么,我就配合老师帮他们改进。”

夜色渐浓,常成放学回家了。看着儿子认真做功课的背影,高颜林的眼中满是慈爱。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母爱的伟大。她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有的只是一颗永远贴近孩子的心。在这条陪读路上,她不仅见证了儿子的成长,也完成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蜕变。


记者:罗 丹 文/图

一审:刘静涛  一校:罗 丹  二审:谭泽涛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刘静涛  一校:罗 丹  二审:谭泽涛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教育强市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