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03 09:37当前正值“七下八上”全国防汛关键期。截至7月底,大关县累计降水量达673.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6.1%,防汛形势严峻。大关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依托“1262”精细化预报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科学调度、干部下沉、精准避险,有效应对多轮强降水侵袭,全力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入汛以来,大关县已遭受7次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导致14763户群众受灾,部分农田被淹、房屋受损、基础设施遭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85.44万元。面对异常严峻的防汛形势,各级干部群众迅速行动,将防汛救灾保平安作为首要任务,打响防汛“保卫战”。
“1262”机制:跑赢灾害的预警先手棋
严格落实“1262”预警联动机制,按照12小时、6小时、2小时三阶段递进式发布精细化预报预警,确保预警与应急响应无缝衔接。县应急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值守,实时监测、快速响应,确保预警信息精准直达、应急指令迅速响应。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布预警信号181期,启动应急响应6次。
“确保信息上传下达畅通,统筹各部门、乡镇协同作战,全力确保全县群众安全度汛。”县应急管理局值班员姚元梅表示。
在指挥中心,值班员杨金侑正通过大屏与木杆镇值班员郭子亮进行应急通话,要求“一长四员”(网格长及监测员、信息员、巡查员、预警员)加密巡查频次,视险情及时组织群众转移。
干部下沉:闻“汛”而动的先锋队
预警即命令,防汛即责任。面对持续强降雨,大关县县乡两级近2000名干部迅速下沉一线,直抵地质灾害隐患点、低洼易涝区等风险区域,24小时巡查监测、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
“我们的职责就是尽早发现险情苗头,第一时间报告并处置,为群众避险留足时间。”在玉碗镇张家坪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员陈克美每日巡逻超过10次。这种高频次、无死角的巡查机制,实现风险隐患早识别、早预警、早管控。
避险转移:生命至上的坚决行动
当险情逼近,果断转移是守护生命的直接体现。
在强降雨来临前夜,玉碗村村民张正能被镇村干部紧急劝离危房。“7月22日下午,干部发现房子危险,马上让我们撤出来。现在吃住都在哥哥家,等彻底排险了再回去。”张正能说。
与张正能一样,全县已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42户474人,启用集中安置点2处。在天星镇鱼孔村完小安置点,90名转移群众生活得到妥善保障。
未雨绸缪:夯实基础的硬支撑
防汛救灾,功夫在平时。5月12日,大关县开展了洪涝地质灾害综合应急演练,有效检验了“县乡村三级包保责任制”和“1232”防汛工作机制的实战能力。
全县8座水库、26座水电站,均在汛前建立了翔实的安全度汛责任清单,排查出的10处防汛隐患已全部完成整改清零。在物资储备方面,3800 余吨粮油、棉被、帐篷等应急物资储备充足,随时可调拨使用。
当前,全县上下持续压实防汛责任链条,预置应急救援力量,强化临灾预警叫应机制落实。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并肩坚守,用担当与行动,共同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堤坝”。
通讯员:陈际群 胡声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