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网
2025-07-07 15:297月,金沙江畔的昭通市巧家县绿意盎然。走进白鹤滩街道鱼坝村乡村振兴示范点,甘蔗基地、蚕桑产业、古法制糖厂等有序布局,民俗客栈、家常菜馆、露天烧烤、农耕乐园等新业态渐入佳境,带动越来越多的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增收。近年来,鱼坝村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对标县委部署要求,立足资源优势,找准发展定位,走出一条从传统农耕迈向农旅融合的探索之路,绘就了村庄美、产业兴、日子甜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党建引领,夯实乡村治理基础“我刚来鱼坝村的时候,村民对我们整个班子是不信任的,工作开展很难。”鱼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和贵介绍,以前鱼坝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产业仅靠群众自发种植一些埂桑和小面积的甘蔗。为了改善鱼坝村的发展困境,依托2021年换届,街道全面摸排动员,选举出了一支更有活力、能干事的村“两委”队伍。鱼坝村新一届班子充分认识到发展短板,突出党支部引领,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坝坝会”等活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通过争取实施项目,逐步解决了鱼坝村沟渠、管网、道路等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一个宜居宜业的和美村庄离不开良好的基层治理。近年来,鱼坝村将重点放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来,因地制宜合理划分19个微网格,实现了基层治理网格化、精细化。“为了村上的发展,喊我干啥就干啥,没有条件可讲。”今年58岁的共产党员罗方荣,常年在巡河、护林防火、防汛工作、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冲在一线。像他一样,村里随喊随到的党员常年保持在12人左右。为更好统筹力量,鱼坝村动员村民、小组长成立护村志愿服务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鱼坝村形成了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治理格局。
企业带动,壮大甘蔗特色产业“一方水土育一方产业,鱼坝村种植甘蔗的悠久历史,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得每一吨甘蔗的榨糖量要比其他地方多近10公斤,种出的甘蔗含糖量高、品质优。”巧家万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启华介绍。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鱼坝村在白鹤滩街道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通过争取各类资金,引进了蔗糖生产龙头企业巧家万华食品有限公司,并邀请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专家到企业成立专家工作站,实地指导甘蔗新品种引进和示范种植。公司带头流转土地160亩建设甘蔗种植示范基地,订单式带动群众规模化种植甘蔗。
“全村甘蔗种植面积从过去400余亩扩大到现在的1300余亩,大家不仅可以种植甘蔗增收,收割榨糖期间还能就近就业。”种植大户冯代全介绍,从群众零星散种到专家实地指导、推广良种良法、公司订单式收购,甘蔗产业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2024年,鱼坝村甘蔗年产量达4000吨以上,甘蔗种植农户户均增收1.3万元,小碗红糖销售产值超1000万元。甘蔗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产量与产值,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解决了当地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蔗糖龙头企业全年能提供岗位50余个,稳定吸纳就业31人,帮助创收10余万元,辖区4家小糖坊在榨糖期间可解决50余人就业,甘蔗种植、红糖加工更是实现了在家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就业。
农旅融合,探索持续发展路径鱼坝村单一的农业产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结合鱼坝村适宜的气候、自然景观和紧邻白鹤滩水电站“大国重器”的区位优势,让大家看到了农旅融合的无限潜力。“这里年平均气温21℃,不仅可以欣赏到高峡平湖自然风光,我们还开发亲子采摘、农耕体验等项目。”鱼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和贵介绍,在充分调研民意和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后,将研学、观光休闲与农耕文化体验相融合,申报实施投资1530万元的鱼坝村农业产业综合发展示范项目,引进珠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长远投资协议,建设集研学+观光休闲、餐饮、农耕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云上鱼坝”度假区。
项目的实施,既满足人们观光休闲的需求,又激活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开辟增收新渠道。在把游客吸引进来的同时,鱼坝村还注重发展游客“后备箱”经济,通过旅游带动当地小碗红糖、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创收10余万元。曾经的集体经济空壳村通过多元发展,如今集体经济收益达到了45万元。“荒地变景区,土地还是那块土地,收益却多了好几条路子。”陈和贵表示,从农业生产到农旅融合,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植,从单一产业到农旅融合。如今,鱼坝村的村民们不仅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