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假日生活|风情四溢的湾子苗寨

 2025-07-04 10:15  来源:昭通新闻网

鸟瞰湾子苗寨。

久居喧嚣的城市,世事瞬息万变,心情随之起伏。思绪漫向记忆的角落,然后在某个时刻涌向那片令我动容的故土——湾子,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苗族村寨。

一个夏日,我抖落满身疲惫与羁绊,背上行囊,奔向威信县水田镇湾子苗寨。那里有高大的紫薇树、记录着湾子历史的石壁和浓郁的苗族风情。

不期而遇的喜悦

一进村口便撞见了多年未见的家公,喜悦瞬间点亮了我们的脸庞,晕车的不适也被抛到九霄云外。我忘情地用略显生疏的苗语叫道:“家公!”家公慈爱地拉着我的手,忙不迭地问这问那。我一一作答,那些藏在心底的亲情被家公朴实而饱含关爱的话语唤醒,幸福的暖意漫上心头。家公眼里闪着泪光——这是亲情碰撞的自然流露,纯粹而炽热,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孜孜以求的精神财富。

家公牵着我走进了大舅家,童年时一起玩耍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以及许多亲戚朋友正坐在院子里谈天说地。我的突然出现,令他们惊喜不已。坐在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木板凳上,环顾四周,远山如黛,满眼的绿意涤荡着我的身心。伴着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我与大舅聊起湾子的变迁,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湾子是一个拥有近500年历史的苗族村寨,坐落在缓坡环抱的坝子里。村寨三面被竹林与不知名的灌木簇拥环绕,仿佛被大自然揽入怀中。这里是母亲娘家的同姓家族聚居地。大家虽然不是直系至亲,但苗族人骨子里的热情好客,让童年的我总能自在地出入家公、大舅、二舅、幺舅各家之间。与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一道在寨子里肆意玩耍的时光令我难忘。我们曾在百年紫薇树下追逐嬉戏,任树荫覆满肩头,也让岁月的馈赠随着苗寨的晨昏,悄悄沉淀进记忆深处。

记忆中,湾子的房子并不多,四周草木葱茏,落英缤纷。每次玩耍,我和玩伴们总爱在草丛中捉迷藏。我还常常跟着小姨娘们去割猪草,不一会儿就能割满一背篓。那段悠闲自在、宛如世外桃源的时光,像甘甜的泉水,滋养着我的心灵,令我受益终身。

如今的湾子,新房多了,也更显现代气息。乡里格外关照这片土地,家家门前都铺上了水泥地面,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县里还把寨子列为文明村寨示范点进行规划建设。最令人高兴的是,随着外出工作、打工年轻人的增多,这些见过世面的新一代,在享受家乡山水滋养的同时,不忘把外界的新知识、新观念带回家乡。他们办起阅览室,珍藏着来访客人留下的墨宝,齐心协力建设湾子的美好明天。

我兴致勃勃地和大舅讲述着湾子的点滴变化。大舅话不多,却频频点头,脸上一直挂着欣慰的笑容。从他的神情里,我读出了老百姓对生活的满足,也看到了湾子的希望。

夏日里的斑斓

陶醉于浓浓的亲情,沉浸在咪多、咪彩(苗语,意为“男孩、女孩”)们为欢迎我而筹备的城市T台秀氛围里——虽然这场苗族服饰展示最终未能上演。我被这份热情感染,迫不及待地换上了姑姑耗时一年多才完成的苗族服装。穿上苗族盛装的我成了一个美人。这身装扮,是我今年夏天最动人的风景,亦是我年度最惊艳的时尚亮点。曾经令我心动却价格高昂的蓝丝带、紫罗兰、莱茨、太和等品牌服饰,此刻在它面前也黯然失色。

这套服饰无须依附商业品牌,如果一定要赋予它一个身份标识,苗族工艺便是它的文化名片。它完美地诠释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上衣选用红底暗纹花缎,精心裁剪成“姐妹装”款式;衣袖以全手工挑绣工艺制成,看似三节式却浑然一体,构成五彩喇叭袖;肩部前后缀满精美的传统银饰。

下装是一条集传统智慧与现代审美于一体的百褶裙。这条百褶裙革新了传统蜡染工艺:先在一块长约3米、宽0.4米的白布中央,以苗家世代传承的蜡刀技艺,勾勒出蝴蝶、田螺、蕨类等自然元素的变形图案;待蜡液凝固后,采用分层浸染工艺赋予布底靛蓝底色,脱蜡后便露出冰裂纹般的白色图案;然后选用各色丝线,以冷暖色调巧妙搭配,绣出灿若星河、美如彩虹的纹饰;裙身两侧镶缝着象征黄河与长江的红黄彩条织带,内里衬以透气的亚麻布,既保留传统纹样的文化意象,又提升穿着舒适度;最后通过高温压褶定型,让裙摆形成自然垂坠的百褶结构,搭配同色系蜡染腰带。

最令我赞叹的是那条画龙点睛的围裙:纹样大气艳丽,与整体服饰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地勾勒出苗家女子纤细婀娜的腰身。头饰更是姑姑的匠心之作:在传统银饰基底上,点缀了数只振翅欲飞、闪闪发光的蝴蝶。

想象身着这样的盛装,漫步在湾子的青山绿水间:衣摆银铃清脆,袖间蜡染彩蝶翩跹欲飞。每一步都似踏进苗族千年文化的长河—溯流而上,可遥想洞庭湖畔的稻浪渔歌;回首来路,犹见先祖迁徙的云岭征途;凝神静听,风中尽是生生不息的岁月回响。

神奇的紫薇树

正沉醉于满身的五彩缤纷,一阵悠扬的芦笙调从儿时小伙伴们常去玩耍的紫薇树方向传来。这是苗族亲戚们的盛情邀请,是湾子苗寨里灵动的音符,更是苗家咪多、咪彩欢乐的源泉。身体里的苗族血液在欢腾奔流,挡不住的诱惑促使我加快脚步,朝着笙歌飞扬的紫薇树下走去。

高大的紫薇树愈发葱茏,浓密的树荫几乎覆盖了整个坝子。关于紫薇树,有一些百听不厌的传说。其中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尤为动人:很久以前,一位风度翩翩的赶考书生途经湾子时,偶遇在水边绣花的陶家姑娘良彩(苗语,意为“心地善良”)。姑娘容貌出众,二人一见倾心。然而,书生功名未就,只得忍痛告别。临别时,他们在溪边立下誓言:3年后,无论沧海桑田,定在此处重逢,不见不散。

在漫长的等待中,良彩饱受相思之苦。她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终日沉浸在与书生重逢的幻想中。日渐消瘦的她最终一病不起,未及约定之期便香消玉殒。陶氏族人悲痛欲绝,将她安葬在咪彩浜(苗语,意为“姑娘湖”)畔的山顶上。3年后,书生如期赴约,得知良彩离世的噩耗后悲痛欲绝,终日郁郁寡欢,不久也病逝于湾子。

陶氏族人被他俩的爱情所感动,便将书生与良彩合葬。不久后,坟头上长出了2棵紫薇树。它们枝叶交错、树冠相偎,似夫妻环抱,在雨露阳光的润泽照耀下,岁岁枯荣,相守经年。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罕见的大雨滂沱之夜,泥石流将2棵紫薇树生生拆散。传说中良彩化成的那棵紫薇树被冲到陶姓聚居的小坝子,而书生化成的另一棵则固守山头,就像一位伟岸的男子在岁月的风雨中默默守护着心上人,似要为她撑起一方安宁的天地。

这个寄托了湾子苗族同胞对爱情执着的民间传说,看似神奇玄妙,却也暗含一些科学端倪。山上的这棵紫薇树从不开花,纵使枝繁叶茂,也只见枝干逐年变色;而坝子里的那棵六七月间花团锦簇,清香四溢。白色的球形花朵在夕阳下闪耀,为湾子添上了一道难忘的风景。其花期长达40天,为在树下跳芦笙舞的年轻人送去缕缕清香。更奇妙的是,不知何时起,坝子下方的水沟边又萌生出一棵小紫薇树,与长在山上和坝子里的紫薇树恰好连成一条直线。寨子里的人说这是书生与良彩的孩子——我既叹服于他们浪漫的想象力,也感慨大自然对湾子的偏爱,将这片土地装点得景色宜人、变幻无穷。

湾子的醉人风情,总在紫薇树的婀娜里缠绵不绝。关于紫薇树的话题,在夏日篇章里氤氲升腾,继而在幽深处涌出一潭奇水——无论四季更迭,水面始终不盈不涸,宛如天赐圣物。世间平凡之物太多,但凡带些神奇意味,总会引人探究。就像此刻,这潭藏在紫薇树根下的奇水,氤氲着自然灵气,浮动着树根若有似无的芬芳,成为苗胞口中的“圣水”。而这个称谓的由来,最终要追溯到紫薇树本身。

20世纪80年代,距湾子800余里的一户农家,家中有个乖巧的孩子得了怪病,久治不愈。绝望中的一个夜晚,孩子的母亲做了个梦。梦中有个声音告诉她,若要治好孩子的病,需往北方800里外寻找一位姓马的医生。母亲醒来欣喜不已,带上干粮就上路了。几经周折,来到了距离她家正好800里路程的湾子所属乡——水田。她在乡里漫无目的地找寻一番,终究一无所获。当地的热心人帮她分析:“人海茫茫,找人谈何容易,莫不是神在暗示什么?湾子有棵树叫马林光树(当地对紫薇树的俗称),树下有潭圣水,曾治好过许多怪病。梦中的马医生,莫不是指这棵马林光树?”救儿心切的母亲抱着试试看的念头,到紫薇树下取了些圣水和树皮,回家熬煮给儿子服用。不久后,孩子竟痊愈了。这家人感恩戴德,抬着8个鲜艳的灯笼,扛着农村祭祀用品,远道而来祭拜紫薇树。此后,时常有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来到紫薇树下,驻足仰望,喝一口圣水,净化心灵,寄托情怀。

还有一件更神异的事。陶姓曾是湾子里的望族,后来兴起的郑姓家族起初多受陶姓扶持。20世纪50年代,郑姓有个青年站在刻有湾子历史的石壁旁,以紫薇树为靶练习射击。匪夷所思的是,子弹射出后竟被紫薇树反弹回来,正中青年胸膛。此事之后,紫薇树的神奇传闻便一传十,十传百。

这几棵带着玄妙传说的紫薇树,在岁月年轮里兀自生长,以其独有的方式滋养着湾子的乡邻,护佑着苗族同胞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中,耕种希望,收获喜悦。

芦笙场的欢腾

悠扬动人的芦笙曲将我从对紫薇树的种种不解中唤醒。只见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正随着芦笙的乐声,在坝子里翩翩起舞。我怎能只看不动?能歌善舞是苗家人的天性!虽说许久未跳芦笙舞,但在咪多咪彩们娴熟舞姿的感染下,喉间已涌起歌谣,足尖轻点地面,我不由得舒展双臂,迈开舞步,融入这场代代相传的舞蹈。身着承载苗族历史又兼具现代气息服饰的咪多咪彩们,在旋转间与我分享芦笙舞的点点滴滴,我不禁为他们的灵动、岁月的馈赠、时代的活力以及湾子的璀璨而感慨万千。

遥想那些夜晚,月光透过紫薇树,在坝子上洒下朦胧的清辉,白天辛勤劳作的咪多们吹起摄人心魄的芦笙曲;咪彩们则跳起节奏欢快的芦笙舞,直至月亮躲进云彩。彼时,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这欢快的舞步鼓掌。这般惬意,何处可寻?这般心境,何处可觅?生态湾子,热情苗家,只待君来。

风雨中的美丽

独具特色的老房子是否依然如初?住在老房子里的亲戚是否安康……带着串串问号,我信步走向老屋。熟悉与陌生的亲戚们正在檐坎上忙碌:挑花的挑花,绣花的绣花,拉家常的拉家常……一幅自得其乐的悠闲画卷徐徐铺展。我顺势坐在幺舅母身边,问起她女儿陶凤飞的近况。小时候,我俩形影不离。如今,大家各自为前程奔波,虽不常见面,但心底总会因对彼此的牵挂而不时泛起涟漪。

正说着,一双小手轻轻拽了拽我的裙脚—这是苗家小咪彩最友好的欢迎方式,我报以会心的微笑。看着姑姑正用五彩丝线绣着美妙的图案,我跃跃欲试,便接过她手中的绣花布。在姑姑的指点下,我重拾儿时学绣花的认真模样,也唤醒了记忆中的苗族婚俗片段。

正与姑姑聊得忘情,远处传来汽车的鸣笛声。有客来访!我起身兴奋地喊道:“达夸德”(苗语,意为“来客人了”),乐滋滋地邀上咪彩们斟满苗家香甜的米酒,以隆重的三道酒礼向远方客人表达苗家最诚挚的欢迎。

欢聚总是短暂的。湾子的浓情尚未品尽,童年的美好还未悉数重温,那四季不盈不涸的咪彩浜(苗语,意为“姑娘湖”),还有那充满悬念的救济洞……都来不及一一探访就到了告别湾子的时刻。我与亲戚好友依依惜别,满载着他们的祝福与期盼踏上归程,内心无比充实。有了湾子这温暖的亲情加油站,相信我能从容地走过人生四季,踏平岁月的波澜。

湾子苗寨在视线中慢慢隐去,彼此的祝愿融着阵阵瀑布声,漫过湾子那不宽不窄的路。湾子在笙歌中前行,在曼舞中演进,在绿色中腾飞。人生只要有期盼,就有收获;有希望,理想就会实现。正如眼前的湾子,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现代的创新,加上政府的关怀和自身的努力,定会向着文明、生态、富强不断迈进。

湾子,这风雨中的美丽,我又怎能忘记!


作者:寒烟素雨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张帆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张帆
标签 >> 旅游 威信 假日生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