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乌蒙赤子 浙里先锋——记彝良籍在浙流动党员党组织书记高汝林扎

 2025-07-01 09:0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浙江省桐乡县繁忙的工厂车间与社区街巷间,一位来自昭通市彝良县的汉子,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奋斗与奉献,践行着流动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心系家乡父老的冷暖。他,就是高汝林——从一名普通水电工成长起来的创业者,是彝良在外乡亲信赖的“主心骨”和“娘家人”,也是新时代共产党员为民情怀的生动典范。

初心如磐 从大山深处走上技能创业路

1984年4月,高汝林出生于彝良县龙海镇鱼井村大鱼井村民小组一农户家庭,乌蒙山的厚重滋养了他坚韧朴实的品格。2003年,怀揣着改变命运、反哺家乡的朴素愿望,他背起行囊,踏上东去的列车,成为了一名在浙江务工的水电安装工人。

初到异乡,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技术壁垒,高汝林没有退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深知专业技能是立身之本、报乡之基。白天,他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工地摸爬滚打,脏活、累活抢着干;夜晚,当工友们休息时,他就在闷热的工棚里,借着昏黄的灯光研读电气图纸和专业书籍,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学习心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凭着这股钻劲和韧劲,他扎根生产一线,潜心钻研技术十余年,从一名普通工人蜕变为行业内技术精湛、能独当一面的高技能人才,并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工程团队,实现了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

匠心筑梦 打造“彝良水电工”金招牌

高汝林的目光始终投向遥远的家乡,投向那些和他当年一样渴望改变命运的乡亲们。“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他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作为彝良县驻浙江流动党支部书记,他主动肩负起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重任。

高汝林敏锐地察觉到,彝良籍务工人员在浙江水电行业虽然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但缺乏组织和品牌效应。于是,他主动出资50余万元,积极配合彝良县委、县政府以及县人社局,联合浙江各地的流动党支部和就业服务工作站,全力打造“彝良水电工”劳务品牌。高汝林创新培训模式,将技能培训班直接开设在老乡们务工集中的工地和车间附近,利用工余时间开展培训,真正实现上班、培训“两不误”。2022年至2023年,他累计在浙江举办水电工技能培训15期,帮助543名老乡通过考核并实现高质量就业。在他的推动下,彝良县相关部门在浙江相继成立了3个流动党支部、4个就业服务工作站和2个返乡创业服务站。这些站点不仅承担了政策宣传、信息对接、后勤保障等职能,还成为了凝聚乡情、服务乡亲的温馨家园。

高汝林深知技术传承的重要性。他不仅倾囊相授自己的技艺,还要求团队中的技术骨干做好“传帮带”,在实践中培养技术工人,全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水平强、技术精”的“彝良水电工”队伍。他鼓励大家:“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安身立命、改变命运!”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技术能手脱颖而出,其中不少人学成后返乡创业,成为带动当地就业的“火种”。

仁心济困 穿梭浙滇两地传递温暖

高汝林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对家乡、对乡亲的赤诚火焰。这份爱,不仅体现在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上,还化为许多次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的感人善举。他的奉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

高汝林(前排中)走访慰问彝良在浙务工人员。

2020年,新冠疫情骤然来袭,高汝林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组织在浙流动党员和热心老乡成立党员突击队,投身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当得知部分老乡因疫情防控面临生活困境时,他驱车数百公里多方筹措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及时解决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疫情防控期间,他走访了数十家企业,看望慰问彝良籍务工人员1000余人次,传递组织的温暖。

高汝林的善举如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滋润着需要帮助的乡亲们:2021年,在浙江桐乡,得知龙海镇镇河村老乡彭正学身患重病、生活困难,他连夜送去2000元,帮助其渡过难关;2022年,他返乡走访时,看到洛泽河镇中寨村一户困难农户房屋简陋,立即慷慨解囊3.6万元,为其购置了崭新的衣柜、床铺、桌椅以及棉被等生活物资,让简陋的瓦房充满了温馨。

高汝林始终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202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他不仅为龙海镇中心学校捐赠5000元,还特别关注偏远村小,向鱼井村的青苔小学和芭茅小学捐赠了价值4万元的书籍、文具和文体用品。当孩子们抚摸着崭新的书包和图书,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时,那温馨的场景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成为他最珍贵的记忆。同年,他积极组织在浙创业成功的龙海籍同乡共同献爱心,筹集资金5万余元,用于奖励龙海镇扎根基层、辛勤耕耘的优秀教师们。

为解决老乡们在浙江创业以及扩大经营面临的资金难题,高汝林创新搭建金融服务平台,邀请云南彝良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远赴浙江,为有创业意向和能力的老乡量身定制“乡情贷”服务;邀请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彝良县支行赴浙,为彝良籍创业群众提供“惠农贷”支持。在两家金融机构累计1.6亿元贷款的支持下,彝良老乡的融资困境得以有效破解,多家独具彝良特色的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赤诚维权 守护乡亲利益的“硬脊梁”

在外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始终是高汝林关注的重点。面对老乡们遭遇的欠薪问题,高汝林总会挺身而出,成为大家信赖的维权“主心骨”和“贴心人”。

他深知每一笔工资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生计和希望,所以每当接到欠薪求助电话,无论何时何地,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为了替乡亲们讨回工钱,他四处奔走,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年来,在他的不懈努力和两地政府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累计为彝良籍务工人员成功追回欠薪近50万元,切实维护了务工群众的利益,让他们在异乡真切感受到了来自党组织和“娘家人”的坚实依靠。

与此同时,高汝林带领流动党员党支部常态化开展就业帮扶和法律援助工作。通过设立咨询服务点,为老乡们提供劳动合同签订、工伤维权、薪金追讨等法律与就业指导。精准对接岗位信息,组织困难家庭劳动力外出就业300余人,帮助200余人实现转岗再就业,为1000余人提供稳岗服务,切实解决老乡们在异乡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使命在肩 一面永不褪色的流动党旗

作为彝良县驻浙江流动党员党组织的书记,高汝林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铭刻于心、践之于行。他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旗在服务群众一线高高飘扬。

高汝林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党建与服务深度融合。从打造劳务品牌到引入金融“活水”,从精准对接就业到全力维权护薪,从扶危济困到情系教育,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乡亲们最需要的时候。他常说:“流动党组织建设要体现在服务实效上,党员流动到哪里,先锋模范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服务群众的阵地就要延伸到哪里。”在他的带领下,流动党组织真正成为了彝良在外党员群众的“政治核心”和“服务枢纽”,成为连接浙滇两地、传递党的温暖的“连心桥”。


通讯员:李安林 文/图

一审:孔 竣  一校:李安林  二审:王朝飞
二校:王文富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孔 竣  一校:李安林  二审:王朝飞
二校:王文富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