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文笔社区:党建引领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2025-07-01 08:4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巧家“南大门”的蒙姑镇,坐落着“因水而生”的文笔社区。该社区总面积257650平方米,建有移民安置房屋314栋共1631套,集中安置白鹤滩水电站库区移民1594户5124人,居住着汉、回、布依、苗、壮、彝、阿昌等14个民族。文笔社区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3名。近年来,蒙姑镇文笔社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多元服务”,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力度、拓展基层治理深度和增强基层治理温度;坚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逐步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真正让群众生活“美起来、乐起来、富起来”。

鸟瞰文笔社区。

党建引领“智慧化” 群众生活“美起来”

走进文笔社区,一栋栋黄墙蓝顶的小别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宽敞干净的街道两旁挺立着碧绿的芒果树,饱满的芒果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3号地块的“修理大师”向发明刚完成修理任务,正在手机上提交结果:“这是文笔便民服务小程序,谁家房屋需要检修,就在上面提交申请,社区工作人员收到申请后,会下派任务,我‘接单’后立马上门维修,完工后再上传相关情况。”据向发明介绍,这是他今年完成的第3单维修,“这些都是免费的,我加入了社区牵头成立的志愿服务队,专门帮大家解决一些小问题。”

在文笔社区,除了向发明这样的“维修员”,还有很多“监督员”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这个‘随手拍’功能特别好用。”邓美超说,“平时散步时,只要看到哪里脏了、坏了,就掏出手机拍一拍,点击上传,很快就会有人过来处理。现在社区环境越来越好,到处都干干净净的,大家的心情自然也变好了。”

据文笔社区党委副书记程昌美介绍,文笔便民服务小程序链接了综治中心平台,通过“点单上菜”实现居民之“需”与服务之“供”的有效对接,方便居民线上预约办理房屋报修、劳动就业等事务。同时,文笔便民服务小程序设有积分系统,大家无论是担任“监督员”还是“维修员”,只要参与社区服务都能获得积分。当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居民可以到社区的“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物品。

“拍一拍、扫一扫、传一传”的操作模式,让居民享受到了个性化、便捷化、智慧化的生活服务,有效打通了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程昌美说:“通过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打造社区党建一张图,将社区党员信息录入智慧化系统后,通过量化统计、实时分析,实现党员‘红黄绿’信息化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志愿服务队。”在该系统中,社区可以向党员派发志愿任务,党员根据自身情况认领并完成任务后,即可获得相应的积分。“通过党员志愿服务队的示范引领,如今,社区内乱丢乱放、乱搭乱建、乱停乱摆等‘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程昌美补充道。

网格治理“全覆盖” 群众生活“乐起来”

如果说“科技”让基层治理更有效率,那么“网格化”管理则让基层治理充满温度。“老汪,快过来,这里吵起来了!”接到电话,网格员汪玉坤立即起身,锁好房门,骑上电动车赶往“事发地”。原来是两兄弟因土地使用界限问题当街吵了起来,邻居见状悄悄拨打了网格员的电话。汪玉坤在了解事情经过以后,首先批评了两兄弟当街争吵的不文明行为,随后耐心调解,成功化解了这起矛盾纠纷。

据了解,文笔社区将辖区划分为11个大网格、99个微网格和3个专属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和网格员,主要由镇、社区包保人员,党员及居民代表组成,负责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与此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社区还牵头组建了志愿者服务总队、综合调解队等志愿服务队伍,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此外,文笔社区还组建了9支文艺队伍。每逢节假日,社区都会组织文艺队举办“村晚”,既展现了当下群众的精神风貌,又巧妙地融入了安全生产知识、防范电信诈骗、普法宣传教育等内容,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收获满满的“干货”。

“老杨,什么时候给大家安排一场文艺表演?”在文笔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二楼的“老年之家”,几位正在打扑克的老人满脸笑意地跟老杨打趣道。老杨名叫杨天会,是文笔社区的“红人”,也是老年文艺演出队的负责人。社区举办“村晚”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不仅免费将自家的音箱、话筒等设备拿出来,还积极组织文艺队排练演出。“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这人气足了,快乐自然就来了。”杨天会说道。

作为一名老党员,杨天会每天都会驾车到社区街道上,用大喇叭宣传惠民政策、法律知识等。他说:“自从搬到文笔社区,日子越过越好了。现在网格化管理落实到位,很多事情都有人负责了,我也不想闲着,就想着给大家宣传一下政策、解决一些小问题。”

小朋友们在文笔社区图书室阅读。

随着“老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和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相继建成,文笔社区整合党员、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力量,织密“一老一小”关爱网,不仅为儿童设置了“周末课堂”“寒暑假托育班”,还给老年人设置了棋牌室、排练室,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等阵地为“一老一小”提供多元化暖心服务,切实增强“一老一小”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一老一小”民生温度丈量基层治理高度。

产业发展“火起来” 群众生活“富起来”

让群众富起来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也是根本目标。为进一步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以“致富之花”浇灌“文明之花”,文笔社区积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援建项目,重点推进文笔社区农业产业配套设施建设、蒙姑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和“科技巧家”乡村振兴助农科技站建设,以科技助推农业发展,促进“一产”提质增效。引进新型材料加工厂、民族服装厂在文笔社区落地,实现了“二产”从无到有,就地提供了600余个就业岗位,让群众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感恩教育基地、滑翔伞体验、康养旅居等文旅项目日渐火爆,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康养旅居IP和发展低空经济新业态,推动“三产”高歌猛进。

“这两年社区的变化确实很明显。”砂糖橘种植大户吴家明介绍道,“随着加工厂、服装厂的落地和文旅产业的发展,来蒙姑的游客越来越多。尤其是冬天来康养避寒的游客,正赶上砂糖橘成熟,都会来果园里体验采摘,收益相当不错。”看到这样的发展势头,不少乡亲也开始尝试种植水果或发展养殖业。“只要有人想学,我都会分享种植经验,大家一起致富才更有意义。”吴家明笑着说。

在文笔社区,除了依靠土地增收的农户外,还有不少居民凭借“手艺”生活。清晨,社区农贸市场门口的早餐店里,陈忠会正在热情地招呼客人入座。只见她利落地洗净双手、戴上手套后,动作娴熟地刮起凉粉。前些年,陈忠会开了一家烧烤店,后来因丈夫身体不好,她不得不关店陪丈夫就医。去年,随着滑翔伞基地和旅居业的爆火,文笔社区游人如织。看到商机的亲戚在社区农贸市场开起了早餐店,特意聘请手艺好的陈忠会来经营店铺。“作为一名党员,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现在我白天在店里干活,凭自己的手艺挣钱,晚上还能陪家人散散步,日子过得很充实。”陈忠会笑着说。

夜幕降临,当缕缕炊烟从“夜市街”升起,音乐声、谈笑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烤串、凉皮、水果的香味交织弥漫,处处充满着市井烟火气。“这个夜市是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也由他们自主管理。集市散了后,大家都会自觉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文笔社区党委书记皮明飞笑着说,“夜市既满足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又增加了群众收入,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

“社区不仅环境变好了,邻里矛盾也少了很多。”社区居民杨大爷欣慰地说,“大家白天就近务工,老人和孩子都有专门的活动场所,还有志愿者照看。到了晚上,想摆摊的摆摊,想跳舞的跳舞,隔三岔五还有文艺演出,这日子别提有多舒坦了。”


通讯员:张玉霞 文/图

一审:孔 竣  一校:张玉霞  二审:王朝飞
二校:周万琴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孔 竣  一校:张玉霞  二审:王朝飞
二校:周万琴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