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5-05-21 09:00近年来,昭通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富民的新路径,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让漫山翠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然而,要推动竹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做优,还需在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品牌创建、强化科技赋能方面精准发力,使其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市场主体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整合资源,实现竹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还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让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昭通竹林广袤、竹资源丰富,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广阔前景。在此背景下,昭通应聚焦竹产品优势领域,全力培育市场主体。一方面,要充分把握国家、省的发展政策机遇,整合涉农资金,集中财力、物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自主培育,重点培优扶强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市场主体,推动竹笋、竹材全链条开发利用,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品牌是竹产业稳健发展的根基,对于提升竹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以“中国筇竹之乡”大关县为例,当地将筇竹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将项目资金向筇竹产业倾斜,大力推进品牌建设,使竹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接下来,昭通应建立品牌创建长效激励机制,持续推进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建设,推动昭通竹笋从品质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化,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全方位赋能。从竹种培育源头到产品加工终端,科技带来了生长效率的显著提升与产品品质的飞跃,有力推动着竹产业转型升级。在永善县,当地加强与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国际竹藤中心合作,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开发竹制新产品,做实精深加工,促进全竹综合利用;盐津县积极与省林科院、西南林业大学开展技术合作,成功突破竹笋保鲜加工技术瓶颈,彻底改变了传统加工模式;大关县依托筇竹研究院、董文渊专家工作站、国家科技特派团等科技平台,统一制定种苗选育、栽种、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环节的技术标准,并全面开展培训指导。这些实践充分彰显了科技赋能对竹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竹产业的发展,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动实践。唯有以市场主体激活产业生态,以品牌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方能让昭通竹产业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书写新时代的“竹”梦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