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5-14 09:46近日,大关县融媒体中心报道了靖安镇五星苗寨小学104名孩子随着芦笙节奏跳起民族舞蹈的新闻,这一次普通的校园活动,折射出乡村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生动实践。这所山区小学的实践如同一缕清风拂过乌蒙大地,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方式让民族文化在教育中扎根并传承,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大关,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居住着苗族、彝族、回族等民族,而苗族的芦笙舞、花山节以及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千年底蕴。如何传承好这些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这已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让传统“可触摸”“能参与”。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将遗产束之高阁,而是让其在教育场景中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方式,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活态传承”。五星苗寨小学的做法之所以动人,在于它将芦笙舞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日常活动——孩子们在学习舞蹈动作时,不仅记住了肢体语言,还通过模仿耕作、狩猎等先民生活场景,理解了舞蹈背后的生存智慧,找到了文化认同的归属感。这种“沉浸式传承”让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体的情感纽带,让“传统”不再是课本里的图片,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鲜活记忆。
乡村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链接”与“守护”。该校将芦笙舞与课间操结合,通过教育创新为传统注入现代生命力:邀请民间艺人改编舞蹈动作,使古老艺术更符合儿童体能特点;在芦笙舞教学之外,增设苗绣、苗歌等课程,构建系统化的文化教育体系。这种做法不仅让苗族孩子在全球化时代坚守“文化根性”,更让教育本身成为文化传承的孵化器——当孩子们在舞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自然会萌生主动传承的意愿,这种内生动力比任何外部保护都更持久。
文化传承过程中,民族文化交融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恰恰是促进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五星苗寨小学的实践证明,当教育主动拥抱文化多样性,就能培育出深层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扎根乡土的文化教育,终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使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者:杨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