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评论 | 让有效倾听在对话的土壤中培育成长的力量

 2025-05-13 18:25  来源:昭通新闻网

当代家庭教育中,一个令人深思的悖论正在蔓延:父母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却常常听不见孩子最真实的声音。在各类早教App的提示音与成绩单的百分比间,真正的对话逐渐被压缩成单方面的指令与评判。当教育内卷具象为成绩单上的小数点战争,一个令人心惊的认知代沟正在形成——我们拥有监测孩子成长的无数传感器,却失去了感知他们心灵波动的能力;当教育加速成为一场追赶时效的工程,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先进的“教育方案”,而是回归最原始却最珍贵的能力——有效倾听。这种倾听不仅是等待孩子慢慢表达的技术,更是成人放下预设、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修行。

当女儿放学回来跟我讲起那篇获得她们班级最高分的作文《被消音的嘴巴》时,我便向老师要来电子文档,想与女儿共学习,电子文档里刺眼的43次“应该”统计标注,让文字化作了一面照妖镜:每次我说“天空像打翻的蓝墨水”,妈妈就会修改成“万里无云”;当我谈起同桌送的银杏叶,爸爸总要追问“这对明年升学有什么用”;我的每一句“我觉得”总被父母的“你应该”打断,慢慢地,我就不再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了……这让我想起家中常见的场景:孩子说话时我的视线也在手机屏幕上游动,却自诩践行着“随时倾听”的教育理念。原来我们成人早已将倾听简化为“听见”,却忽视了对话中的沉默、犹豫与未尽之言,遗失了情感光谱的全频解析。

幼儿园教师肖恒翠的观察笔记里,记录着更具警示意味的个案:一名因回家结结巴巴讲述自己在幼儿园与同学发生不愉快事情的男孩,竟然在父亲当时频繁地“说重点”的催促下,从此变得不爱说话,后来在与老师的对话中,男孩告诉老师“说话就会被鲨鱼吃掉。”肖老师认为,男孩被父亲频繁地用“说重点”进行催促,在当时不仅截断了叙事逻辑,更可能在脑中刻下了“表达即危险”的印记;或许,被“说重点”截断的童年叙事终将在成长过程中以更尖锐的方式寻求表达——或是化作亲子对话中的冰川期、或是化作青春期的情绪风暴、或是转为自我认同危机时的情绪雪崩。

真正的有效倾听,是创造让思想自然发酵的“语言湿地”。教育研究者提出的“三分钟沉默法则”值得借鉴:当孩子开始表达时,成人需保持至少三分钟不打断、不评价的专注,这种“保护性沉默”能使儿童叙事完整度提升、复杂逻辑表达增加,就像等待蝴蝶破茧,那些支离破碎的语句里,正孕育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构建成长的“对话生态”,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的表达形式远比成人想象的丰富——可能是沙盘上的沟壑、乐高积木的排列,甚至是晚餐时突然的沉默……作为家长,只有放下“教育者”的权威面具,才能看见成长真正的韵律。

北京某创新学校推行的“家庭对话日志”项目揭示惊人发现:当父母记录孩子每日的“无意义絮语”,三个月后不仅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父母对自我认知的清晰度也提高了。这印证了教育哲学家玛克辛·格林的观点:真正的倾听是相互的觉醒。当父亲开始学习等待女儿磕绊的造句,他也在重新理解自己职场沟通中的焦虑;当母亲尝试解读儿子涂鸦中的愤怒线条,她何尝不是在治愈自己未被倾听的童年?当我们以谦卑姿态进入孩子的认知宇宙时,收获的不仅是更好的教育成果,更是自我认知的迭代升级。那些曾被认为“浪费在对话里的时间”,最终都沉淀为双向成长的养分。

教育不是一场限时冲刺,而是两代人共同谱写的乐曲。允许孩子慢慢说,本质是允许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呼吸。或许我们更需要重建某种“原始而珍贵”的能力——像农人守望庄稼般倾听成长的声音,毕竟,没有哪颗种子会在秒表的滴答中抽穗,正如没有哪个灵魂能在持续的中断里完整绽放。当我们终于学会了在对话中保持静默,听见的不仅是童真的呢喃,更是自身的重生序曲。当家长学会在对话中后退一步,留出思想生长的空隙,那些曾经被催促、修剪、规范的话语,终将在信任的土壤里长成独特的生命叙事。

教育的真谛,就藏在我们放下秒表、真正倾听孩子的那个瞬间——那里既有童真的微光,也有成人的新生。


作者:谭泽涛

一审:单 娟  一校:谭泽涛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单 娟  一校:谭泽涛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