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5-12 10:18在巧家县崇溪镇的崇山峻岭间,隐藏着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彝族村寨。这里的人们世代以耕作为生,保留着浓厚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习俗。近日,笔者走进这个充满温情的小山村,聆听了一对彝族婆媳之间的感人故事。
在崇溪镇羊棚村羊棚子村民小组,陈应翠和陆国珍这对婆媳是村里公认的和睦相处的楷模。陈应翠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几十年来,她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岁月在她的手上留下了粗糙的痕迹,却从未改变她热情爽朗的性格。而陆国珍,这位嫁入陈家近二十年的媳妇,以踏实肯干的优良品德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赢得了家人的喜爱。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这个四世同堂的小院,婆媳俩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厨房里,慈祥仁爱的婆婆陈应翠熟练地拣菜、洗菜;勤劳善良的儿媳陆国珍则在一旁淘米、煮饭。两人一边忙碌,一边谈笑风生,一起烹饪着一家人的早饭。
饭后,在炽热的阳光下,一片绿油油的洋芋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洋芋地里,陈应翠和陆国珍在蓝天白云下弯腰除草,她们辛勤的身影和欢快的交流声装点着大地,宛如两朵勤劳的花在绿色的海洋中绽放。休憩时,婆媳俩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是对丰收的期待,也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婆媳俩一边干活,一边聊着家常。陈应翠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那些关于洋芋的记忆如同电影般在她的脑海中回放。陆国珍则分享着自己的生活点滴,两人的感情在劳作中悄然升温。她们的欢声笑语在地里回荡,似乎忘记了干活的疲惫。
回家的路上,婆媳俩肩并肩走着,夕阳将她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这一刻,陆国珍仿佛看到了陈应翠年轻时的模样,那份对家庭的热爱和坚守在婆媳间代代相传;陈应翠也仿佛从陆国珍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份对生活的执着和乐观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我儿媳妇嫁过来不容易,我们这里山又高、地方又偏僻,我要把她当成亲女儿一样对待。我们相处了近二十年,从来没吵过架,今后还会越处越好,争取给大家做个好榜样。”陈应翠说,她还会在农闲时教陆国珍制作传统的彝家美食和手工艺品,婆媳俩的感情在一点一滴的相处中日渐深厚。
在彝族传统习俗的熏陶下,这对婆媳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照顾,更是在文化传承上携手共进。每逢村里举行各种节日庆典,她们都会踊跃参加,共同传承彝族的歌舞、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彝族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从我嫁过来后,婆婆不仅教我做家务、针线活,还告诉我如何与邻里相处。我和婆婆的感情一直都很好,她把我当亲女儿看待,我把她当亲妈一样尊重和孝敬。”陆国珍说,婆婆前两年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坐骨神经痛,她端茶递水、身前伺候、全心照料直至婆婆康复。
不仅如此,这对婆媳在育儿观念上也高度一致。她们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品格。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两人携手共进,既严格要求,又不失关爱,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这个彝族村,每当提及陈应翠家,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们家那份难能可贵的婆媳和谐情。大家认为,这对婆媳就像是两朵并蒂莲,在生活的土壤里共同绽放,美不胜收。“陈应翠家的婆媳关系处得很好,多年来没吵过架,我们都要向她们学习。”村民王廷云说。
在彝族文化中,融洽的婆媳关系被视为家庭和睦的关键。传统的彝族家庭注重长辈的权威和晚辈的孝顺,媳妇对公公婆婆要毕恭毕敬、小心伺候。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这种传统的家庭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彝族家庭开始注重平等、沟通和理解,婆媳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在巧家,这对彝家婆媳情,正是这种变化的生动体现。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彝族传统中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诠释了“家和万事兴”的真谛。她们展现了彝族文化中深厚的家庭情感与和谐共处的智慧,激励着更多家庭营造和睦温馨的氛围,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去珍惜家庭、传承文化、奉献社会。
通讯员:张顺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