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倾洒在中河村的青瓦白墙上,村委会会议室内掌声与乡音交织,智慧与情怀碰撞。近日,昭阳区政协组织的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在乐居镇中河村火热召开。
区政协相关同志与区文联、水务局、教体局、民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在外乡贤、村干部、群众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教育大计,擘画人才蓝图,以一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协商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教育强基的澎湃动能。
“振兴之问”
从村情通报到破题共识
“中河村户籍人口11680人,培养出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毕业生20余人,以及企业家、文化文艺人才700余人。我们计划成立一个社会组织,激活人才资源反哺机制!”中河村党委书记游光平的开场发言,展现了这个“教育明星村”的底气。“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根’,人才是家乡发展的‘魂’!唯有根深魂固,方能枝繁叶茂!”区政协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道。
部门建言
政策护航显担当
区教体局承诺:“跟踪培育中河村骨干教师,全力支持中河村教育。”区水务局提出:“积极申报项目,在中河村实施苹果园灌溉工程和村民饮水提灌工程。”区文联倡议,充分发挥6个协会的人才资源优势,以文艺采风活动激活乡土文化,力争创作1部《中河故事》文集、1首中河村村歌,让乡土文化走出乌蒙山。区民政局送上“政策礼包”,明确将全程指导中河村社会组织申报工作,助力其规范发展。一条条务实举措,让乡亲们频频点头。
乡音无改
赤子情深献良策
“建议设立‘家乡英才阶梯式奖学金’,激励学子成才!”在外工作的家乡人才凌家友率先发声。
村民小组长温林明晒出“家风账本”:“我家4个孩子全是大学生,今后村上若有支持家乡教育发展的安排,我一定全力支持,代代接力。”
群众代表温元华激动地起身说道:“咱们得做实教育工作,搭建起平台,让在外的家乡人能够回馈家乡教育;同时,也要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反哺家乡。”
区政协委员彭静深情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中河村人,也是家乡重视教育的受益者,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多作贡献。”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范雪自豪地说:“我也来自中河村。家乡人才辈出,我建议家乡每年举办一次座谈会,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为家乡发展做一些实事。”
区政协委员李静说:“去年,我的提案推动了村道硬化;今年,我聚焦教育短板,建议开展‘好家风+好教师’双培工程,以家风、家教涵养文明乡风。”
协商现场,乡音与智慧碰撞,朴实话语中饱含深情。
在35分钟自由发言环节中,各位代表争相献策,2次出现多人同时起身、踊跃发言的场景。
四项共识落地
从“纸上蓝图”到“行动宣言”
经过2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4项共识在掌声中达成:一是积极申报中河村社会组织,聚合人才资源,服务家乡教育事业发展;二是启动“文化人才作品义卖捐资助学”活动,以艺术反哺教育;三是开展“百名艺术家进中河”采风活动,厚植文化底蕴;四是建立“乡贤智库”年度会议机制,聚乡贤之力育未来之星。
该场院坝协商议事会发出倡议:“情系家乡教育,助力人才振兴。从致富带头人带头捐资到乡贤以智引智,从部门精准发力到村民志愿服务,让我们共同点亮中河教育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