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大关金海村:广场舞架起“连心桥 ”干群共舞促邻里和谐

 2025-04-18 18:4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傍晚19:00,昭通市大关县翠华镇金海村金山安置点的广场准时响起欢快的音乐,村监委主任张琴带领着几十名村民随着动感的音乐节奏跳起了广场舞。这支成立仅十个月的文艺队,正以独特的方式,悄然改变着安置点的邻里关系,让这个曾经矛盾纠纷频发的搬迁安置点,如今洋溢着欢声笑语,通过舞蹈跳出和谐新风尚。

身穿黑色衣服的领队就是张琴,她曾是黄连河村文艺队的队长,有着十多年的带队经验。2024年2月,由于工作变动她来到了金海村负责挂联金山安置点。这个2016年修建的安置点,集中安置了多个村民小组搬迁而来的28户人家,人员结构比较复杂,为尽快熟悉情况,她挨家挨户走访。通过走访她发现,虽然村民们物质生活日渐富足,但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匮乏。又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土地、公共空间使用的分歧等问题,邻里间沟通交流甚少,小摩擦时有发生,人心难以凝聚,看到这样的情况,张琴决定结合自身的特长,组建一支属于安置点的文艺队,以广场舞为纽带,连接起大家的心。

组建文艺队跳广场舞的提议获得了金海村及翠华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崭新的音响设备很快送到了村上。2024年6月,筹备许久的跳舞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然而,现实却给这位热情的领队泼了冷水。

 “我们这支文艺队开始的时候,只有10来个人,在旁边看的人虽然比较多,但她们有好多不好意思进来跳,我跑去拖她们也不愿意跳,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又去一家一家地做工作,慢慢地,人就越来越多了,到现在已经有30个左右。”张琴介绍道。

队伍人员的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舞蹈本该是团结的象征,可有矛盾的村民却在队伍里“划界而舞”。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琴和同事们一起奔走,耐心劝解。“刚来的时候,队伍里的成员,这个不跟那个站,那个不跟这个站,我说大家是乡亲,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在一起玩,就是一个大家庭,我就是你们的家长。”

暖心的话语如小溪般逐渐浸润村民的心田。在舞蹈队伍中,身穿苗族服饰57岁的杨柜分和50岁的陶正翠正并排跳舞,谁能想到,两人曾因为家庭土地纠纷,一度“老死不相往来”,在文艺队建成之初,她俩便加入其中,在日复一日的跳舞时光和村干部的耐心劝解宣传下,两人心中的坚冰逐渐消融,如今早已经冰释前嫌。

“我和我的兄弟媳妇以前在老家的时候隔得比较远,也很少在一起玩,我俩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没有说话了,因为有好的政策,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大家一起玩耍,我们变得开心了,感谢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杨柜分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文艺队伍的壮大,这支平均年龄45岁的队伍,如今已成为金山安置点最温暖的风景,而广场舞的“魔力”也持续影响着安置点村民间的关系,从最初的陌生隔阂、矛盾不断,到如今能聚在一起欢快舞蹈,亲如一家。他们组建起金山文艺队微信群,分享舞蹈视频,研究动作。曾经空旷冷清的小广场如今每晚灯火通明,欢声笑语,成为了邻里、干群交流、政策宣讲的新阵地,政策知识在互动中传递,家长里短的矛盾在舞步、交流中悄然化解。

金海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先刚介绍说:“从去年成立了这支文艺队之后,群众之间的关系就大大改善了,渐渐地他们的矛盾就化解了。我们金海村的矛盾纠纷大量下降,2025年到目前,没发生矛盾纠纷了。”  

金山安置点文艺队的成功,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生动实践。通过文化浸润化解矛盾,金海村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基层治理新路径。

夜幕降临,动听的旋律响起,村民们跳起了竹竿舞,竹竿相击声与欢笑声交织成曲,点点灯光亮起映照着她们欢乐的脸庞,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好的乡村和谐画卷。


通讯员:胡声宇 彭明星 文/图

一审:马 丽  一校:胡声宇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马 丽  一校:胡声宇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邻里关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