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党建丨市林草局——解开竹产业发展“绿色密码”

 2024-05-14 10:05  来源:昭通日报

昭通竹产业历经2000多年岁月的沉淀,承载了昭通一代又一代人想发展的强烈印记。西汉时期,昭通筇竹杖通过南丝绸之路远销印度。唐朝至清朝,芒部有“裹”的生产组织,专门从事竹类加工。20世纪40年代中期,大关县竹笋产量已达20万斤。竹材制品全市均有生产,但以盐津、大关两县制作工艺最为精湛。大关、盐津、镇雄县分别享有“中国筇竹之乡”“中国方竹之乡”“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的美誉,竹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昭通市林草局坚持以党建引领,解开了竹产业发展“绿色密码”。

工人加工筇竹家具。

突出党建引领 锚定发展目标

市林草局始终坚持“党建+产业”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党建引领“靶向”作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盯“十四五”末竹基地稳定在600万亩,年产鲜笋90万吨、竹材生产利用50万吨,年综合产值300亿元的目标,全力以赴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林草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竹产业发展优势。市林草局按照“强化管理、提高单产、组织联结、科技攻关、提升品牌、三产联动、高端市场”的发展思路,通过科技育竹做强一产,全竹开发壮大二产,文旅康养拓展三产,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三产融合有机发展,形成主攻二产、带动一产、拓展三产的竹产业发展新格局。聚焦生态与经济双促进、保护与利用共协调,全面实施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共建,闯出一条生态脆弱敏感地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子,力争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区域特色最明显的竹笋生产基地,努力打造全国可推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区,构建国内一流竹产业新高地。

强化顶层设计 抢抓发展机遇

昭通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相继出台《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昭通市加快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系列文件。市林草局以“书记领办”“支部引办”项目为载体,制定党建引领竹产业发展的年度重点工作清单,按月调度工作推进情况。截至2023年,全市竹资源总量680.2万亩,其中以方竹、筇竹为主的优质小径级笋用竹基地达563.1万亩,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96个乡(镇)625个行政村53万余户210余万人,年产鲜笋40万吨,综合产值达137.52亿元,投产区户均增收超3万元、覆盖区户均增收超1.2万元,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小径级笋用竹产业基地。大关县将筇竹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强势推进,2019年8月被省政府评为“一县一业”特色县。

着力强链补链 加大金融扶持

昭通进一步完善加工链布局,结合资源科学布局初制作、粗加工和精加工,形成完整加工链。积极推进将党员派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实现企业落户党员点对点研究,一对一帮扶。2023年,全市现有涉竹企业38个(省级龙头企业7个),专业合作社95个、村集体经济72个、个体大户38户,竹材加工22.93万吨,产品从50余个增加到200余个,二产产值近30亿元。形成财政、农林部门与金融机构常态化对接和沟通机制。以金融政策兜底有效缓解企业鲜笋收购现金流压力,推动企业融资破题破局。创新“协会+金融机构+企业”机制共商、信息共享、精准对接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银行机构全覆盖“进企入户”,部分企业已新获得0.45亿元贷款资金支持。完善财税扶持支持经营主体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增强企业决心和信心。2023年,整合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资金入库竹产业项目资金6.36亿元,投资效益比为1:21.6。

聚焦队伍建设 发挥人才效能

坚持“双向培养机制”,市林草局党组将技术骨干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干部培养成技术骨干,双向培养、精准发力,把林草干部培养成为懂党务、精业务、勤服务的标兵。推进与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浙江农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竹产业“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积极筹建昭通市竹产业研究院、创新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科技人才,提升技术支撑水平,让更多的“竹专家”“竹秀才”扎根繁衍、成林成长,让人才赋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筇竹研究院1个,专家工作站1个,试验基地6处,市委联系专家6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人,云南省“云岭工匠”1人,“兴昭人才”1人,乌蒙工匠3人,科技带头人逐年增多。

昭通日报记者:毛利涛/图  通讯员:王家欣 陶姗/文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党建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