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经济丨因“筇”向富 知“竹”而强 ——大关县“一县一业”发展筇竹产业侧记

 2024-04-24 10:13  来源:昭通新闻网

阳春三月,大地苍翠欲滴、生机勃勃。大关县木杆镇细沙村的路旁、沟边、地角、山上,可见竹苗、竹笋、竹林、竹海;林区公路上,停着三轮车、摩托车、小轿车、货车,竹农和客商忙着进山采笋、购笋、运笋……采笋季,是竹农最忙碌的季节,也是最辛苦、最幸福的时刻!

一名博士的30年竹缘

筇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节高扶老,忠孝两全”的象征,因其生长环境严苛(高海拔、多雾雨、寡日照、喜荫蔽、冷凉),种群退化严重,筇竹被列入1984年国家首批公布珍稀濒危植物三级保护竹种。

筇竹,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正因为生长环境挑剔,筇竹秆节鼓突、姿态秀美,具有韧性好、质坚硬、耐磨等特点,有极高的观赏和工艺价值,业界拟推荐筇竹为“国竹”;筇竹笋具有高蛋白、高钙、高纤维、低糖、低脂,富钾、富硒和氨基酸含量丰富等特点,有“笋中之冠,蔬中珍品”之美誉。

在大关县采访,听得最多的故事就是,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博士团队扎根大关30年,把一根竹培育成一项产业的生动故事。如今已经62岁的国家二级教授董文渊,在大关县主持完成筇竹研究项目10余项,取得了筇竹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良种选育与竹苗培育技术、退化天然林恢复与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等系列成果,填补了筇竹研究的空白,奠定了大关县筇竹资源保护、培育和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后又有中组部科技特派团竹类专家丁雨龙、王戈、吕斌教授加入,不断深耕和拓展了产业链。

董文渊说:“文化是产业发展的灵魂,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根基,筇竹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竹种,我将一生为之而努力。”为推进大关县筇竹产业的发展,董文渊连续两年全程参与策划、组织了大关县筇竹文化节,在今年的大关县筇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他作了题为《筇竹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专题报告,围绕“珍稀植物、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未来前景”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一根筇竹正向阳生长

每年春天,春笋迎着春风,在阳光中微笑,在春雨中生长,一节,一节,又一节。

4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大关县木杆镇10万亩筇竹核心区观景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筇竹林,似一片绿色的海洋。走进密密匝匝的竹林,一根根竹笋茁壮成长,竹农正背着背箩,快速采笋,半个小时,一个人就可采笋一背箩,林间留下了一地的笋壳。

近年来,大关县立足筇竹资源优势,坚持错位发展、以特制胜发展思路,坚定信心、力排众议,锚定100万亩目标,全力发展“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全链条打造以筇竹为主、方竹为辅、其他竹种为补充的百亿元级竹产业,打响“中国筇竹之乡”品牌。全县筇竹基地从5年前的20.83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02万亩,占世界筇竹资源的70%以上,全县竹林面积达116.53万亩。2023年,实现竹产业综合产值20.8亿元,竹产业发展受益17.3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2.5%,巩固脱贫人口3.66万,竹农年人均增收4900元以上。2024年,全县竹产业综合产值有望超过30亿元。

木杆镇推行“全域种竹、全竹利用、全民致富”的发展思路,组织化推进、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新种植筇竹30.48万亩,竹农户均40亩以上。2023年全镇竹笋产量1万余吨,目前已经成林投产的示范基地每亩产值1万元以上,打造出了真正的“绿色银行”。

春笋在春风中微笑,在春雨中淋浴。进入4月,52岁的木杆镇向阳村小杉树村民小组程良德一家就忙碌起来了,举全家之力在自家50亩刚投产的筇竹林里采笋3000多斤,收入2万多元,待进入丰产期后收入会更多。

一个产业已奔向未来

筇竹林、筇竹长廊、筇竹广场、筇竹大道、筇竹工厂、筇竹产业园……

大关县锚定“100万亩筇竹+木本药材”产业目标,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0余亿元(扶贫资金、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园区建设政府专项债资金),其中1亿多元投入修建林区产业公路700余公里,集中人、财、物举全县之力培育“一县一业”,牢固树立筇竹优先意识,把干部群众培养成了“筇竹迷”。

历经风雨,喜获丰收。如今,大关筇竹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链条持续延长,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促农增收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全县“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基地”的联农带农发展模式效果明显,培育发展笋材加工企业18家、涉竹集体经济组织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82个,竹产业受益群众17.3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2.5%。现有10%的竹农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

筇竹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优化提质,在木杆镇细沙村,43个单身大龄青年依托稳定的竹产业收入实现“脱单”;“妈妈回家”工程实施以来,竹产业承载吸纳有2000余名长期在外务工的“妈妈”实现了返乡就业,有效解决了“一老一小”和婚恋纠纷等社会问题。

据测算,1吨竹材的利用可减少砍伐森林3.9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2吨。大关县通过高质量推进“100万亩筇竹+木本药材”混交林基地建设,坚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筇竹标准化、规模化人工栽培并行,大面积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退化筇竹林生态恢复和绿化美化工程,有效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同时,通过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笋代粮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政策推广落实,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有力推动绿色低碳经济,筇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互融共进的态势已然形成。

4月21日,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理事长蓝晓光在参观完10万亩筇竹海和1万亩正在盛开的珙桐花后,在朋友圈发照感言道:“大关绝景:筇竹珙桐,高低错落,相守相望。绿筠出笋守气节,鸽子开花唤和平。”

“小筇竹大产业,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筇竹关联产业产值100亿元。虽然这条路比较艰难,但我相信,通过全县干部群众的齐心努力,我们大关县一定会因‘筇’而富。”大关县委书记雷楚英信心满满地说。

昭通日报记者: 陈忠华 毛利涛 杨 明 实习记者 兰 波 文/图

值班编审:马永孝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永孝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标签 >> 产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