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昭通印象丨春“暖”昭通(35)希望,在春天“破土而出”

 2024-03-28 09:22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春分过后,海拔1300米以上的大关县吉利镇鱼田村,15000亩竹子迎风而立、拔节生长。积蓄了整个寒冬的能量,一根根嫩绿的竹笋破土而出,浸绿了巍峨起伏的山峰,润绿了薄云缭绕的山谷。

这份绿意,带着春和景明的蓬勃生命力一直绵延生长,扎根在村民张关军的心里。

鲜笋出深山,竹林变“金山”。最近几年,靠着自家170多亩筇竹林的收入,张关军不仅加盖了房屋,还买了一辆越野车。新一年的采笋季即将到来,他的内心不免也跟着期待、雀跃。闲来无事时,张关军总想到山上转悠,以便随时随地查看“金宝贝们”的长势。

“去年,筇竹笋卖到13元一公斤,手脚麻利一点的村民一天能挣800元左右。”说起采笋的情景,张关军的眼神亮了,语气里带着欣喜。每年可以采两季笋,他家去年采笋收入共计10万元左右。

张关军所在的鱼田村茶园村民小组距离镇政府12公里,共居住着村民26户128人,其中包括张关军家在内的苗族同胞12户57人。

茶园村民小组气候湿润,雨量丰富,植被茂盛。2018年以前,这里就有800多亩原生态筇竹林。但那时,由于交通不方便、管理不规范、销售没路子,村民们并未找到“富竹”大门的金钥匙。

为了持续增收,过上好日子,年轻一辈纷纷外出务工,和张关军年龄相近的部分村民,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孙子,只能在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不断探索,尝试种洋芋、种核桃、种天麻……

时间总是会在实践中为大家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鱼田村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支撑,立足实际,找准发展定位,明确了“山上竹、山下果”的产业发展思路,全力在高海拔地区发展竹产业,种植筇竹7500亩、方竹7300亩、其余竹类200亩。同时,构建起“党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户”的紧密联合体,通过请进专家指导、组织群众外出培训,在产业管护和销售中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竹笋由村集体公司统一标准定点集中收购,切实为竹农利益保驾护航。

“我们决心把山当成田来耕,把竹当成菜来管。”张关军说,作为响应政府号召的第一批村民,他已经享受到了竹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而那些最开始持怀疑态度的部分村民也已经陆续加入种竹的队列。

走进张关军家的2层小楼,白色墙上绘着苗族群众载歌载舞的生动场景,红色砖瓦如点缀在翠绿山间的红宝石。干净整洁的院子平坦宽阔,可以供大人纳凉、稚子嬉戏。房前用水泥砌起了小花园,里面种着映山红、月季、鸢尾等花卉。坡地的鸡舍里,24只土鸡“健步如飞”;屋后的猪圈中,2头肥猪在呼呼大睡。

“我们世代居住在茶园村民小组,曾经,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走3个多小时山路到镇上赶集,购买生活物品。住的是杈杈房,人畜混居,饮水要到山沟里去背。”张关军说,现在家家户户喝上干净水,村组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小孩上学有校车接送,再也不用担心电压不够要等大家睡着了才使用猪草机。有房住、有车开、有钱花……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我们不仅要让百姓生活富裕,更要让百姓精神富足。”鱼田村党总支书记范厚华介绍说,近年来,按照家家户户有菜园、果园、花园、庭园“四园”蓝图构想,鱼田村通过党员示范带动,种植樱花、三角梅、竹子等2万余株,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纵深改造房厕,“处处有人管,家家门前清”的人居环境新格局逐步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和睦、村组和睦的文明新风得到逐步培育和固化,一幅宜居宜业、乡风文明的和美鱼田新画卷正在云岭深处徐徐展开。

如今,张关军家有了2个“花园”,一个在房前,一个在山上。房前栽满诗意和生活,山上种着奋斗和远方……

昭通日报记者:李 洋 谭光吉/文 聂孝美/图

值班编审:秦勇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秦勇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生态 昭通印象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