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生态美 乌蒙鹤蹁跹!《云南日报》聚焦云南昭通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

 2024-03-19 14:41  来源:云南日报

2024年3月17日,《云南日报》第8版刊发稿件《云南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高原生态美 乌蒙鹤蹁跹》,对昭通市守护好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的良好生态进行了报道

飞临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 本报通讯员 陆开林 摄

初春时节,云南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天气回暖、碧空如洗。在平均海拔3200米的高原净土上,分布有跳墩河水库、大海子湿地以及数百个亚高山泉眼,飞抵大山包越冬的上千只高原精灵黑颈鹤在湿地周边,或悠闲觅食,或信步滑翔,或翩翩起舞,鹤舞高原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大山包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每年飞抵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已从1990年建立保护区时的200余只增加到多年平均数量1500只以上,2023年11月27日飞抵大山包的黑颈鹤达2342只,创下建立保护区以来的最高纪录。

大山包湿地分布有581个亚高山泉眼、737种高等植物,是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等186种野生鸟类的越冬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先后获得“国际重要湿地”“中国最美湿地”等荣誉。多年前,由于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边界与昭阳区大山包镇界线基本重合,加之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当地经济发展滞后,出现了人鹤争地、过度放牧、湿地退化等问题,给大山包湿地保护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为守护好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的良好生态,昭通市通过推行落实一部保护条例、建好一个补偿机制、实施一批生态项目“三个一”治理模式,在保护区核心区实施退耕还湿、裸地修复、冲蚀沟生态治理、天然泉眼保护、人工种草、筑坝蓄水恢复湿地植被等一大批湿地生态保护工程,为越冬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环境。

特别是2014年国家启动湿地保护补助试点工作以来,大山包保护区作为全省首个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试点区,累计争取到中央湿地保护补助资金7530万元,全力推进湿地生态效益服务功能补偿、聘用保护区护鹤员、退化湿地草甸恢复、黑颈鹤食物源基地建设等湿地生态保护工作。该项目覆盖保护区内的5个村委会50余个村民小组,有1000余户村民从中受益,户均补偿金额1.5万余元,受补偿人数占保护区内农业人口的20%。

为有效解决人鹤争地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昭通市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生态搬迁等民生工程,组织保护区核心区村民1696户近8000人搬迁至昭通坝子生活,并将迁出地村民留下的耕地全部恢复成草场和湿地,给予农户退耕补偿,既增加搬迁群众收入,又有效减轻保护区人畜活动影响,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黑颈鹤属杂食性鸟类,除了在湿地周边捕食小鱼、泥鳅外,还会刨食地里的洋芋、燕麦、荞子等农作物。为给黑颈鹤提供良好的觅食环境,大山包保护区实施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在核心区建成黑颈鹤食源基地3750亩,土地上的洋芋、燕麦、荞子等农作物只种不收,供黑颈鹤自由觅食。遇到大雪天气,还安排护鹤员定时定点投喂玉米等食物。

作为大山包保护区15名护鹤员之一,邵聪学从2016年开始在保护区开展巡护工作,每年冬天等待黑颈鹤回家,春天又送它们远行。在黑颈鹤越冬期间,他定时开展巡查监测、信息统计、为受伤黑颈鹤提供救助,全力守护好黑颈鹤等野生保护动物的栖息环境。“爱鹤护鹤,人人有责,这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邵聪学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护鹤行动中来,保护黑颈鹤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从人鹤争地到人鹤和谐、从1990年建立保护区时200余只到2023年的2342只,经过多年的系统综合治理,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成效明显,成为我国已知的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越冬栖息地之一。目前,大山包保护区累计恢复湿地2万余亩,其中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实施面积达1.1万亩,湿地植被覆盖率提高14.03个百分点,湿地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得到全面提升。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 沈迅

值班编审:秦勇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秦勇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