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2024-02-21 15:07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工程、促进共同富裕的民心工程,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千万工程”作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关键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千万工程”的初心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农民、靠农民。农民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建设主体。“千万工程”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农民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的被动接受向“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自觉转变。
“千万工程”以生态起步,但不止于生态。“千万工程”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化,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挖掘乡村的更多功能和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可持续内生动力,实现美丽乡村向和美乡村的精彩蝶变,推动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
“千万工程”致力于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我国各地乡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也没有标准答案。“千万工程”立足把握乡村发展实际,通过实地调研、科学规划,分类施策,建成万千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宜居乡村。
“千万工程”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乡村是一个系统,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系统谋划、系统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顾此失彼、乱了章法。“千万工程”涉及城市与乡村、硬件与软件、技术与设施、观念与机制等方方面面,始终坚持在整体设计、统筹推进上发力,实现统筹部署、协同推进、重点分明,有效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效能。
“宜居、宜业、和美”代表的是乡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宜居”,要求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健全乡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宜业”,要求赋予乡村产业遵循市场要求的空间与能力,形成同资源基础相适应、区位布局相协调的产业格局;“和美”,侧重社会关系的和谐,以优秀乡村文化为魂,实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我们要聚焦“宜居”,科学推进绿色乡村建设。以“千万工程”为指引,把乡村规划摆在重要位置,顺应乡村发展规律,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进一步提升建设质量。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进一步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结合农业农村特点和农民生活习惯,推动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加快推动乡村绿色生产转型,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进一步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
我们要聚焦“宜业”,夯实乡村建设的产业根基。产业兴旺是前提,要以“千万工程”为指引,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保生存、保发展、保安全,满足粮食的消费需求,还要满足储备需求。加强乡村产业规划引领,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加快填补农产品加工业“洼地”,纵深延伸产业链,拓宽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同时保障供给链,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我们要聚焦“和美”,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和美乡村建设,既要有“面子”,更要重“里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用通俗易懂、基层群众易接受的方式普及宣传教育,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社会好风尚。紧紧围绕增进农民福祉和改善农村精神风貌,更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动乡镇赋权扩能。
“千万工程”从启动到迭代升级、持续推进,有了20余年扎实丰富的实践,为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科学指引。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意义,学好用好其中的经验方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把乡村全面振兴推向前进。
(作者:蒲实,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部副主任)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