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乌峰山下的人间大爱

 2024-01-28 16:52  来源:昭通新闻网

风雪,还在乌峰山上弥漫。

1月22日上午6时许,一声巨响,山崩地裂、房屋坍塌,伤亡惨重……

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山体滑坡造成18户村民的房屋被掩埋、44人失联。

我们驾车从昭通到达镇雄塘房后,由于运输救灾物资道路管制,不得不弃车,徒步进山,沿着染满冰雪的山间泥路蹒跚而上。12时,我们到达了救援核心区,挖掘机轰鸣,身着橄榄绿的武警官兵、身着橘红色制服的消防人员,以及公安、后勤等救援人员与10余台挖掘机正在多个作业面,紧张有序地开展挖掘救援工作。

“不要上去,小心有石头滚下来”现场的工作人员善意地提醒我。

但无论如何,我必须接近现场。这是记者的使命。

在废墟的一个角落,武警昭通支队的一位小战士找到了一户失联家庭的证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一本挖掘机操作培训合格证书,红色的证书在这片残垣断壁上格外地扎眼,看着证书上这户家庭成员的名字,小战士强忍着泪水整理好证件,祈祷这户人家还有幸存者。

泥土从山上涌下来,会将房屋从原来位置推移,塌陷,施工难度大。

风雪仍在肆虐,由于道路狭窄、作业面小、海拔高、气温低等原因,现场救援工作困难重重。救援人员克服雨雪冰冻利用挖掘机、铁锹等,采取由上至下、层层削减的方式,对失踪人员被埋区域实施快速挖掘。同时,利用人工手刨的方法,对核心区实施安全保护式清理。

越是艰难越向前。换防下来后,镇雄县消防救援大队的大队长王勇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整个救援过程,以及救援中遇到的难点和采取的解决办法。

10时57分,他们发现了第一名失联人员。在石块堆积的废墟上,失联人员的亲友通过拨打电话寻找所在位置。接收到废墟里的手机铃声,全体救援人员变得紧张而兴奋,遂一鼓作气,逐步扩大破拆开挖施救空间,终于发现了失联者的具体位置,现场空间狭小,旧府消防救援站站长杨智和消防员李文城钻到楼板与石块的狭小空间内,用手动破拆工具一点一点凿,用双手一点一点抠。“我们抓紧一秒钟,遇险者生还的可能性就会多一分。”他们的双手被尖锐的石块划破,鲜血直流,却全然不顾。尽管用双手刨挖了1个多小时,可最终还是让他们失望了。

当情况不明的情况下,镇雄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员突击队是第一支到达现场的专业救援队伍。队员们不惧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迎难而上。第一时间向支队指挥中心进行了反馈,为总队支队调派增援力量、启动跨区域应急救援增援提供了决策依据。

这是一群年轻的小伙,有的刚当上爸爸,有的还没有结婚,当问及面临生死害不害怕时,他们说,我们的前面是人民的嘱托,后面是组织的信任,我是党员,我们必须上。

“不是第一次参加救援了,没什么怕的。我们得珍惜时间了。”“00后消防员杨际静说。

“儿子3岁半了,她在家带孩子,我不想让她太担心!”消防员赵世友稍显无奈地说,“结婚这么多年,她很支持我,也很担心我......每一次出任务我都不会告诉家人,直到救援结束,我才会告诉她们,有的时候就直接不说了。”

“现在能够和家人在一起的人们应该感到幸福,灾难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每一个人!”

23岁的消防员朱正友入职已经5年,直到家人在抖音上看到他在救援现场的画面,他才如实跟家人说,家人嘱咐他一定要注意安全。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却字字千钧。

也许每个消防员内心深处都会有谎言。

消防、武警、公安、矿山救护……一批批救援人员从滑坡现场下来,另一批救援人员又紧急冲上救援阵地,轮换抢险救援。

现场灯火通明。有光,就有希望。

23日凌晨2时40分,第12名失联人员被找到。

时间就是生命。在逝去的每一分每一秒中,所有人都盼望着奇迹的发生。

灾难面前,社会各界救援力量紧急驰援,邻里守望相助,阵阵温暖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和山体滑坡带来的恐惧。

在和平小学的爱心厨房内,飘出阵阵饭菜香。锅灶边的砧板上,摆放着南瓜、白菜、萝卜等新鲜蔬菜,一群群自发前来做饭的群众,他们的心愿,就只为救援人员做一口热菜热饭。

“这地方海拔高,天气冷,大家喝点姜汤,可以驱寒。”

“让我们最可爱的人来这里吃饭。”

“你们辛苦了。”

“谢谢你们那么远跑过来。”

“千万要注意安全啊!”

一杯姜汤、一口热饭;一句轻声的问候,驱散着疲倦与寒冷,让人倍觉温暖。

村民赵应芳一边洗菜,一边哽咽地说:“我们村来了六七个人,能帮忙洗菜,煮饭,尽点微薄之力,让大家吃顿热乎乎的饭。”

棉被150套、方便面200件、饼干200箱、矿泉水200件……党员志愿者郑芳菲正忙碌地敲打着键盘,对刚到的救援物资进行登记。

“在我的认知里,一线是最需要帮助的,来到这里以后发现,只要能帮助到灾区,在哪里都是一线。”就读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郑芳菲在得知家乡受灾后,提前结束学校假期助教工作,立即抢购高铁票回到镇雄,并加入志愿服务中。因熟悉电脑操作,郑芳菲承担起了物资捐赠点的信息录入工作,中午12时、晚上8时、凌晨2时,只要有需要,她就第一时间到。

61岁的李兴会从山体滑坡中跑了出来,劫后余生的她被安置在和平小学老校区,一家人吃住都不成问题,镇、村干部时时关心她的生活。老人拉着我和同事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看到这么多人来帮助关心她,双眼浸满了泪水。她哽咽着说:“我们都是经历过风浪的人,如今有政府的帮助,我们一定会更好的。”

真正置身在这些淳朴村民中间,我更真切体会到镇雄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样的感动在记者连日来的采访中无处不在。

从救援核心区到受灾群众安置点,不断来回穿梭,我的嗓子早已冒烟。市委宣传部的胡华玉老师给我递了一个库尔勒香梨,我感到特别诧异,在灾区哪里来的水果。直到看到视频内七八个村民把四五箱梨捆扎背在背上徒步4个小时走进灾区的画面,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视频中,一个身材娇小的女生背上背了四箱梨,我背着相机和采访包徒步爬山时累得够呛,何况她还背这么重,在她红了的眼眶、一声声“谢谢”中感激救援人员,我感受到了受灾群众最真挚的情感。山路难行,一路泥泞,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用真情走到了灾区,更是走到了救援人员的心里。

这是我人生中吃到最甘甜、最沁人心脾的梨。

夜晚温度更低了,车外结了很多冰,我们的车被冻住,车打不着火,车轮打滑怎么也走不出泥泞。在我们束手无策时,曲靖消防和昆明消防的消防员出手施救。

“一二、一二,走……”10多个消防员合力把我们的采访车从泥泞中推了出来。我激动地跑上去问他们是哪里的?叫什么名字?他们连忙摆手说:“小事情,小事情。”黑暗中,我看到了其中一个队员的名字。“李建岭”,谢谢你和你的战友。

雪夜中,这一抹橙色如同流星划破夜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这一个个逆行的身影,是向死而生的担当。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家园尽毁的受灾群众最大的愿望便是尽快有一个栖身之地。

1月26日,在镇雄县南部新区民兴佳园A区16栋楼下,装载家具家电的货车来往穿梭,搬运货物、清点物品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栋26层高的新房是政府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刚建成不久。A16幢二单元将安置和平、合兴两个村民小组受灾最严重的78户人家,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分配3种不同的户型,过渡安置期限暂定6个月。其余家庭,可选择安置小区进行集中安置,也可自行选择在受影响区域外投亲靠友、租房等方式过渡安置,政府给予租房补助,补助期限暂定6个月,并对过渡安置的群众给予生活补助。

“我们成立专班负责房源分配、物资采购、群众服务等工作,受灾群众在这里居住过渡的时间预计在半年以上。”民兴佳园安置点临时党支部书记林馨梅说。

41岁的雷应红在山体滑坡灾害中失去了3个亲人。他说:“家具家电样样齐全,取暖器、内衣、牙膏牙刷都有,想过政府安置一定会很好,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好,超过我的想象。”

下午4时,我再次回到凉水村,这里平静了许多,没了前一天救援的紧张和忙碌,一样流淌着浑水的泥山上面,投亲靠友的转移安置群众正收拾着行李,告别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

看到被转移的群众经历了劫后余生,情绪渐趋稳定,我不由得感慨,岁月静好如此不易,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凉水村不凉!

一路走来,劫难中的所见所闻令我终生难忘。

皑皑白雪覆盖着村子,我想,那个正站在村头等待孩子从大城市流水线上归家的老人,应该和他的孩子们团聚了。那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应该已经得意地把奖状展示给爸妈看了。

当这片山坡被泥土中挺立起来的小草抹去伤口,长出新芽,我们也希望,生者坚强。

凉水村也是时代的注脚。86个小时的奔波中,我们见证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昭通日报记者:莫娟  文/图

校对:胡远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镇雄 抢险救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