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六大战略”|永善:汇聚人才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2023-08-02 10:30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永善县坚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市委“人才支撑战略”,围绕永善“三个示范区”建设和乡村振兴人才智力需求,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以“我为党旗育能人”行动为抓手,全力做好人才“引、育、用、留、服”五篇文章,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永善篇章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永善县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人才72人,培养省委联系专家1人、“兴滇人才”2人、“鲲鹏计划”人才7人、“乌蒙工匠”2人、“三名”人才23人、拔尖“乡土人才”18人,建成专家工作站20个,打造人才公寓70套。各级各类人才为永善乡村振兴以及全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化人才推动农村文化繁荣

驻村第一书记申正勇:

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作为鲲鹏人才和乌蒙工匠,我要充分发扬工匠精神,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既要发展产业、促进就业,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又要加大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力度,让群众脑袋富起来。”从记者到昭通市永善县明子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申正勇说起乡村振兴工作有自己的理解。

申正勇是昭通日报社时政部主任、高级记者、公职律师,同时也是昭通市第二届“鲲鹏计划”中青年拔尖人才、第四届“乌蒙工匠”。2022年,时任昭通日报社驻明子村第一书记因身体原因请求换人,申正勇主动向组织提出驻村申请。在征得家人的支持后,他到230多公里外的明子村,正式接过乡村振兴接力棒。

多年前,永善有句顺口溜“有女不嫁明子山,没有吃来没有穿”,以前的明子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贫穷落后。“交通不通,万事皆空;用水不便,一切搁浅。明子村要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申正勇带领驻村队员和村“两委”成员召开群众会议,走村入户做前期调查摸底和群众思想工作,动员群众积极支持交通、水利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缺水少雨就会“难产”,申正勇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成员向县水务局争取规划建设明子水库,项目建成后将为全村产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明子村曾经以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发展思路狭窄、发展效率不高。驻村以来,申正勇积极进村入户熟悉了解当地的村情民情、开展调研,紧扣“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在农业上夯实基础,在文化上做好文章,在旅游上加强推介。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引进2家农业公司,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3个,培育种植大户7户,带动全村着力发展绿色食品,打造“明子山”品牌,并积极协调申报科技创新示范村。

如今,明子村的水果远销浙江、上海等地,年年能卖好价钱。群众在产业增收的基础上,还享受到了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务工带来的红利。2022年,明子村人均收入达13000多元。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资深记者和教育部注册备案的高校思政课老师,申正勇还充分发挥特长优势,通过“三讲三评”、培训班、院坝会等形式向党员和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理论结合实际讲好“大思政课”。

驻村之初,申正勇深入学习昭通市委、市政府对永善县发展的定位,以及县委、县政府对明子村发展的规划,明确明子村宣传的重点,挖掘提炼出明子村的特点。2022年,宣传明子村的各类新闻作品和文艺作品多达60多件(次)。2022年,明子村还成为电影《白桔》的主要拍摄地。

“群众的事,无论大事小事,都是我们的心头大事,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2022年国庆和中秋节前夕,驻村工作队与明子村小学师生座谈时了解到该校的实际困难后,申正勇积极协调昭通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永善分公司和社会爱心人士为村小学捐赠价值10000多元的图书、篮球、乒乓球桌等学习和体育用品,并协调建筑公司免费修复了1000多米长的校园周边道路。

申正勇(第二排左三)协调昭通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永善分公司和社会爱心人士为明子村小学捐赠价值1万多元的书籍和体育用品。 (昭通日报记者 杨 洋/图

“要促进该村群众外出就业,就要加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把以前靠出蛮力、卖苦力的劳动力变成懂技术的人才。”申正勇主动对接联系市县教育、科技部门,在明子村建立工作站或者服务点,通过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就果树种植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技能对群众进行培训。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的渠道,适时发布招工信息,及时向有意外出的务工人员推送,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外出就业。

在该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面,申正勇的法律知识派上了用场。当排查发现有夫妻不和、邻里矛盾、民事纠纷时,他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成员上门为群众普法、说理、调解。通过潜移默化的普法工作,群众的法治意识得到了极大增强。

2022年8月,昭通市干部作风大提升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全市干部作风大提升专项行动“红榜”通报》,发布了7个典型事例,要求全市学习推广。其中,明子村榜上有名。2022年考核中,驻明子村的3名干部均被考核为优秀。

2022年,永善县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落户明子村,该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采访中,申正勇说:“工作都是大家一起干的,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个人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看到明子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永善县文化馆馆长何涛: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永善县文化馆馆长何涛曾是一名体育老师,怀着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不懈追求,于10年前开始从事文化工作。近年来,他把永善县文化馆作为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结合群众的需求,积极为群众搭建一个和谐交流的平台,让全县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在县文化馆的组织发动下,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基本达到了每月一活动。例如,全县群众文艺会演“广场大家乐”目前已经开展了9届。该文艺会演由县、乡、村文艺团队参加,节目都是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很多节目都源于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很受群众欢迎。文化馆还积极为群众搭建“百姓大舞台”,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演职人员支持,聘请专业老师对演员进行指导,如今已经开展了4届。节目通过花灯、小品等艺术形式传播党的声音,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文艺活动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县文化馆也积极作为,全县120多个非遗项目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其中,高台舞狮、蜡染、芦笙舞还建了传习所,通过师带徒进行较好的传承。高台舞狮有两支比较出名的队伍,每年的演出收入突破百万元,不仅传承了文化,还促进了演职人员增收致富。

据了解,近年来,县文化馆积极组织开展了“广场大家乐”全县群众文艺会演、送文化下乡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及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100余场次,惠及群众40余万人;积极挖掘整理并成功申报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项,传承人预申报2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传承人1人;积极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作,面向全社会免费开展摄影、写作等各类文艺及非遗传承能人的培训,累计培训学员2500余人次。

何涛说:“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和保护意识。比如,对大兴土碱面、桧溪土火锅等食品进行‘非遗’项目申报,一方面促进了其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扩大了其知名度,促使其形成上规模的产业。”

农业人才助力产业振兴


永善县水务局天星坝水库管理局局长薛昌亮,在单位工作10余年间参与了永善6座水库、农村人饮工程、田间渠道等多个工程建设,是参与写“水文章”基层水利人才之一。

永善县很多乡(镇)虽然在金沙江畔,但是永善县却是一个缺水大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对水资源的渴望可想而知。为了有效解决缺水问题,永善县大干快上水利工程,呈现出六库同建的火热场面。目前,已经建成4座水库,另外2座正在高效有序推进中,有效解决了38万人饮水安全和农业灌溉问题。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也得益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共同发力。

薛昌亮表示,“十四五”期间他将继续带领单位职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入开展全县水厂建设,确保全县人民喝上更安全更有效更可靠的自来水,并进一步加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管理,尽最大努力打通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以实现产业培育对水利建设的需求。

郭昌芬是永善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从事种植业、粮油、水果技术推广20多年。她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成功推广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12万亩,大豆玉米带种复合种植2.2万亩,柑橘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3万亩,申报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为永善打造特色农产品作出杰出贡献。

她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虽然很艰辛,但让老百姓提升了技术,致富增收,我感到很欣慰。老百姓的认可体现了我在农业推广中的自身价值,我将充分发挥我的技术推广作用,以更多的新技术来服务百姓。”

在永善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技术推广站工作的高级畜牧师刘孝霖,从事畜牧工作30年,致力于黄牛冻精改良技术的推广应用。他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从永善县到昭阳区“偷师学艺”,学成后他骑着摩托车走村入户向群众推广技术。目前,永善县黄牛冻精改良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全县有20个黄牛冻精改良站点,每年改良黄牛1.5万头,这一项技术可以使全县养殖户增收1300万元。

刘孝霖介绍说,寄生虫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失比较大,如果不驱虫,牲口就光吃不长;如果驱虫工作做得好,黄牛每天大约要长1斤肉,而且把寄生虫驱除后,肉质更好,更能卖个好价钱。在省市畜牧专家的指导下,刘孝霖和同事大力推广畜牧驱虫的新技术,促进了养殖户的增产增收,也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山高坡陡路难行是永善县交通的真实写照。自2017年以来,永善县交运局以村组道路、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危桥改造、道路养护工程为重点,完成全县2100多公里的村组道路建设,覆盖143个行政村、2557个村民小组30万人以上,这显著的成效,离不开质监站的质量把关。

永善县交运局质监站站长向中炜就是交通工程建设的质量“把关人”之一。他带领该站10名技术人员用脚步丈量了所有村组道路,一丝不苟开展质量监督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满足设计要求。项目建设完工后,34个村组道路建设及生命防护工程建设等项目检测合格,于2022年5月进行竣(交)工验收并移交给所属行政村管理。村组道路的建设给群众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永善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郁达义是上海市第一批与昭通市对口帮扶的援滇挂职干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持续投入财政资金1.3个亿,实施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民生事业等32个项目,为永善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据介绍,在郁达义的对接协调下,上海市闵行区的王洋、赵生华、范艺华等一批优秀人才,为永善的医疗教育倾注了智慧和力量。农技专家工作站为永善的果树种植、保鲜配送、监测检验开展了产业指导。2022年,永善县价值1000万元的优质蔬菜集中销往上海,不仅有效缓解了东部地区夏季蔬菜的短缺问题,还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郁达义表示,作为一名援滇干部,他将发挥专长,为永善的乡村振兴工作献计出力,为搭建好两地之间的“桥梁”发挥应有的作用。

刘孝霖(右二)对养牛户进行技术指导。

归雁兴永 回报家乡


永善籍经济学博士刘家伟原在北京工作,在“归雁兴永”行动的感召下回到永善,于2021年10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被聘为永善县乡村振兴规划顾问,并建立专家工作站,主要从事战略性规划。回到永善后,刘家伟怀揣家乡情怀,先后深入全县16个乡(镇、街道)开展文化旅游与康养资源、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农旅融合调研与规划。

刘家伟是土生土长的永善人,1985年在云南师范大学读本科期间,他和同学利用暑假到永善的部分乡(镇)搞社会调查,撰写了几万字的调研报告。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他对永善的发展建议是做大枇杷文章,做好文旅康养。他认为,永善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山区农业,二是山水文旅,农业要大力发展以枇杷为主的水果产业。他提出把永善发展成为中国枇杷第一县,构建金沙江百里枇杷长廊,打造六个枇杷小镇。他建议全县要做好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优。

他提出的一些合理化建议,被永善县委、县政府采纳,并转变为决策。该县立足海拔、土壤、气候等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气候带发展以枇杷为主、柑橘及其他水果为辅的“甜蜜产业”;在半山湿热气候带发展以花椒、辣椒为主的“麻辣产业”;在高山冷凉气候带发展以蔬菜、燕麦、荞麦为主的“清香产业”;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粮食样板基地,科学合理构建“三带、七园、一基地”的产业布局。

刘家伟说,乡村振兴要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机制:规划引领机制、风貌引导机制、农民参与机制。只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随着交通、水利、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永善乡村未来必定可期。

永善县“归雁兴永”人才、云南八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剑锋,早在上大学之前,就已萌发创业想法,在校期间特别珍惜创新创业锻炼机会,积累了一些创业经验。2012年6月,吴剑锋创建了达拉然(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不少企业负责人和高管,建立了广泛的人际关系,加之统筹管理和经营到位,公司蒸蒸日上,效益可观。在得知永善县委、县政府发出“归雁兴永”行动号召后,2017年,了解到黑苦荞种植前景广阔,经过多方考察,吴剑锋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当年4月,吴剑锋注册成立了云南八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黑苦荞种植及苦荞食品研发生产。

多年来,云南八凯除了自建苦荞种植基地,还通过免费发放种子、保底价收购的订单农业模式,带动高寒山区农户种植苦荞5000余亩,建设了苦荞生产扶贫车间,以苦荞产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解决就业效果明显,累计带动增收3800余人,成为永善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帮手。

由于在乡村振兴中做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吴剑锋被授予昭通市“劳动模范”称号,2022年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创业人才,2023年被授予昭通市“乌蒙工匠”荣誉称号。

通讯员 罗利蓉 陈 立 文/图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