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文苑丨花房子与湾子苗寨

 2023-06-29 09: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从威信县扎西镇出发,到水田寨花房子,大概40公里路程。

我乘坐的大巴,沿着352国道,大概行驶了10多公里便遇上河流,公路沿河而走,蜿蜒曲折。

穿行于河谷路段,两边的山高大挺拔,有的钻入云巅,有的壁立千仞。刚穿过一个山谷,又进入另一个山谷。路两边很少有平地,山上多为灌木,大多是我不认识的。河里的水,时而平缓流淌,时而飞流急转,冲刷着河里的石头,发出悦耳的天籁之音。

弯多路窄,大巴车行驶得慢,我在车上睡了一觉,醒来发现还在山谷里。我想,这些地方的老百姓,他们靠什么生存呢?但我想不明白,或许真是古话说得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终于,越过一弯又一弯,路两边出现了一些平地,地里种着苞谷,偶尔有一点水稻。车开进一个村庄,导游说,这里就是水田寨花房子。

我登上石阶,见一栋木房依山而建,古朴雅致。残阳下,披着一层淡淡的金辉,宁静祥和,似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微笑着迎接归来的游子。

花房子,为水田寨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威信县水田镇水田村楼上社。此旧址是一郑姓乡绅的住宅,始建于清末,因其房屋门、窗、板壁上雕刻有花草虫鸟图案,为当地稀有,故名“花房子”。

花房子一侧为村落,房前有水田寨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简介和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房后是一座小山,山顶上有一个大大的银色雄鸡雕塑,在夕阳下,银光闪闪。

花房子里,收藏着红军长征留下的文物和一些文史资料。旧址已于1987年12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认并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行色匆匆,虽没有多余时间仔细观看房内的文物和珍藏的资料,但我深感,当年红军长征不畏艰险,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围追堵截,穿越崇山峻岭,走向胜利,要是没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万万不行的。

在导游的催促下,我马不停蹄地去往湾子苗寨。大巴车到达距湾子苗寨不远处,我步行上去。入村道路是石板铺筑的,路两边地里是茁壮成长的苞谷。

一路上坡,至一平处,透过树木,隐约看见山坳里有一些老旧瓦房。我想,那一定是湾子苗寨了。忽闻“哗哗啦啦”的水声,抬头一看,是一片飞瀑,从路边的山崖飞奔而下。走近瀑布,伸手一掬,玉珠落下,在掌中化作一汪清澈的山泉,温润凉爽。欢快的水声,似在为我弹奏一首慷慨激昂又深情绵绵的古歌。

进入苗寨,依山而建的瓦房似马蹄形围拢在山坳里,人字形古建筑物在对面石墙之上。我跟着导游,沿着村边沟渠小道向上走。导游说,村里有3棵紫薇树,分别在村头、村中、村尾,村尾那棵有上千年历史。我走到紫薇古树前,树周围竖起护栏,树旁有介绍:“紫薇古树,树龄为1000余年,树高43米,胸径1.63米。该树每年6月脱皮一次,树皮对皮肤病有一定疗效。树底有一小洞,洞内有水,并且常年不干涸,也不会外溢。该水经有关鉴定,可以饮用,有益人体健康。”此树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树名木。

古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在护栏外,我寻找古树下的泉洞,却始终未见。

树下有一苗族老妇人在售卖紫薇树皮,她说,树皮是这棵古树落下的,拿回去煮水,可以止皮肤瘙痒。

一座木屋前,一对青年夫妻带着狗在院子里吃晚饭。院子里晾晒有衣物、四季豆。看来,他们已经习惯了人来人往的生活,有人和他们打招呼,他们笑着回答,没人问候,就自顾自地做事。

晚饭在紫薇山庄吃,山庄是古朴的民居,有桌子在场院上,供游客喝水休息。这里的农家饭菜,最有特色的是炒烟熏肉和豆腐脑。吃一嘴浓香的烟熏肉,喝一口回味甘甜的豆腐脑,唇齿留香,心情愉悦。说实话,这里的烟熏肉和豆腐脑,是我吃过最美味的东西,让我吃出儿时的记忆,尝到缥缈的乡愁。

抓住暮色余光,我来到昭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湾子陶氏老宅前,方知眼前这古朴的房子,是湾子陶氏老祖房,建于清代,为川南民居木结构建筑,现存2组建筑,分别由正房和两厢房组成三合院落。祖屋环绕一道60米长3米高的城堡式石墙,以巨石呈人字形咬合砌筑,墙体东西两边和两院间制石门相通,石门内侧安装有石枢、石门、石栓,另有地下密道通向寨外。其建筑防御性强,修筑技术水平极高,彰显出建造者的智慧。

石墙下是另外的民居,宽敞的院落中,有一棵百年紫薇树,这应该是村中那棵紫薇树了。很快,村庄隐在天幕下的乌蒙山中,宁静祥和。

我回顾水田寨花房子、湾子苗寨的见闻。花房子是红军长征进入云南的第一个村庄,在花房子召开的会议,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湾子苗寨,是红军长征路经的藏在缥缈里的一个古村落,现在是红色旅游村寨,享有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文明村”“云南省第三批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传统村落”及“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等荣誉称号。集诸多荣誉于一身的苗寨,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其内在的东西,除了几百年的老祖房、千年紫薇树,更多的是苗寨古老的民风民俗和苗家传统文化,这些正是时代迅速发展后逐渐遗失的东西,是现代人寻觅的乡愁——缠绵、悠远,难以忘怀!

作者:李存梅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