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起伏 文气辉腾——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发言(节选)⑦

 2023-04-28 17: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在昭通学院召开,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领域枝繁叶茂的精华养分。本报现将部分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参会讨论的真知灼见摘录片段,以飨读者。

拉玛伊佐(青年批评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

伴随他的智识、视野以及阅历的增长,吉狄马加的诗歌基于地域和文化传统,逐渐建立起了一个超区域的主体性,从而使他的诗艺在民族与地域文化传统和世界主义与人类情怀之间驰骋。与此同时,他的诗歌也在此过程中,兼具民族性、中国性和世界性。他的诗歌从未放弃过对他所在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书写,他的诗歌也从未在这个多元的世界刻意强调差异,而是试图在差异中寻求人类共同苦难的出口。


龙珊(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骞的《彝王传》从彝族民间传说中挖掘历史素材,是一部具有神奇色彩的抒情长诗著作,是诗人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乌蒙故土深度思考的结晶。《彝王传》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横空出世”“繁殖之神”“六祖分支”三个部分。在长诗中,诗人以彝王惊世骇俗的非凡经历和心怀彝人百姓的善良本性入笔,展开诗的联想,热情讴歌了彝族人民追求和平自由的理想和勤劳勇敢、团结友爱、富于创造的民族精神。


师立新(彝族诗人、诗歌评论家)

诗歌的生长,必须畅达而真挚,但诗歌不能普世,诗歌只能与有缘的人相遇,然后被理解和被热爱。阿兹乌火说:“诗要传达一种声音,让读诗的人读懂。生活阅历的增长,生命经验得以纯熟,阿兹乌火把时光的碎片凝练成至简的大道。阿兹乌火诗集《前世山 今生雪》属于去民族化写作,诗人的写作过程几乎没有族群元素、习俗及形态的体现。阿兹乌火的“痕迹诗学”在日常与行走中,镌刻下生命的过程,诗句凝固时间,时间也摒除着成长的麻木。


 陆囿芬 (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

李骞的《彝王传》凭借其充满个人生命体验下的主观奇异想象与充满文化寻根意识的民族史诗性书写,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引发了一定程度上的热议,使这部长诗在呈示艰难的族群奋斗史的同时,也体现出极具特色的审美张力。其惊奇化的陌生化效果与卓殊的戏剧化表达,缔构出雄浑的史诗性品格,激发了读者在历史与现实、虚构与民俗、神话与原型之间探求互文的阅读快感,让读者获得了更为丰赡的审美体验。


张湘云(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 )

吉狄马加的诗歌利用符号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原始神性的隐喻。诗人一生都受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将文化中神性的隐喻融于自己的诗歌中。在诗歌中体验个人与宇宙之间的神秘联系的同时,以符号的审美形式将自然转化为超自然的过程中,超自然的体验再一次由符号意象转化为对原始信仰与生命力的表现,这种自我的情感理念注入了他对彝族人民灵魂神性,文化自信的终极关怀。


柏 桦(著名作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纵观周祖平的诗歌,没有故弄玄虚的语焉不详,没有孤芳自赏的无病呻吟,他的诗歌底色有着红色的热烈,金色的温暖,绿色的清新,其格调是昂扬向上的,催人奋进的。周祖平对现实生活始终保持深切关注,他的部分诗作,或手握利刃解剖社会病症,或心怀悲悯关注弱势群体。周祖平的诗作具有诗歌应有的韵律美和节奏感,语言通晓流畅,朗朗上口,易于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昭通日报记者:陈允琪/文  雷明娟/图

校对:彭晓雨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