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5-17 10:09昭通新闻网讯(通讯员 黄 桦 冯忠群 吴昌鹏) 初夏的马楠,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在广袤无垠、如织似毯的永善县马楠乡万亩草场上,马楠村高坎子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依次排开,有说有笑,一边聊着天,一边熟练地挥动着手中的剪刀,为一只只“美羊羊”——云南半细毛羊脱下厚厚的“棉袄”,换上一身洁白的“新装”。
云南半细毛羊是国家农业部认证的第一个粗档半细毛羊新品种,填补了我国无粗档半细毛羊新品种的空白。有“云上草原”美誉的马楠乡现存栏云南半细毛羊11800余只,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使这里生产的半细毛羊因具有体形外貌一致,结构坚实、毛丛丰满、细度均匀、遗传稳定,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2002年7月,经国家农业部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命名为“云南半细毛羊”。2011年,又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羊”之一。
如何发展壮大这一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马楠乡党委政府打破传统小农观念,调整畜牧业发展结构,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把党支部的政治、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市场、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贫困户依托当地数万亩草场的优势,从零星饲养中解脱出来,采取“抱团发展”的方式,走“自建、自管、自受益”的股份合作社规模发展新路子。
思路一变天地宽。经过前期精心的准备,2014年5月,全乡首个采取“合作社+支部+贫困户”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马楠村高坎子自然村成立。该自然村86户群众用自家的1.8万亩草山、866只半细毛羊入股,村集体入股草山4500亩,实行风险共担、红利同享,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群众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为解决社员后顾之忧,马楠乡相关职能站所还现场为该合作社社员办理了社员证、股权证,保障了社员的权益。与此同时,合作社还邀请畜牧部门对草场进行了合理规划,对部分草场进行改良,并对羊群实行集中管理、专人放养,确保产品质量。
“我们村养云南半细毛羊已经好多年了,过去都是“单打独斗”,始终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如今,通过采取支部抓合作社,合作社带贫困户的方式,让我们“抱团”发展半细毛羊信心和底气更足了,去年合作社畜牧产值达165万元,户均分红7900元,人均分红2650元,村集体分红60000元。”马楠村党支部副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李成荣高兴地告诉笔者。
截至目前,马楠乡共发展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9个,其中由村级引导群众组建28个,覆盖6个村54个村民小组,共有入社群众1070户4224人,受益建档立卡户483户1861人,农户自愿入股草场面积6.6万余亩,土地4500亩。2016年,全乡13个半细毛羊专业合作社繁母羊4500余只,新增羔羊3900余只,成活3300余只,成活率达85%以上,形成了支部围绕产业转、党员创业示范带、群众致富跟着干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