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竹出大关

 2022-11-11 10:38  来源:云岭先锋

每年立春过后,在被巍峨大山包围的昭通大关,密密麻麻的筇竹笋便开始破土而出了。

采摘季节,新鲜竹笋被村民们第一时间背出大山,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后,以极快的速度送往全国各地的餐桌上。
大关人的饭桌自然也是离不开竹笋的,但筇竹之于大关人,却又远不止舌尖上的美食那么简单。
过去几年间,大关县竹产业年总产值从2.4亿元增加到5.6亿元,依托竹产业,3.66万人稳定脱贫、15.9万人受益。在这个抬头见山、低头是峡谷的乌蒙山区,筇竹滋养了人们的胃,也让无数向山而生、曾被贫困困扰的家庭像竹子一样挺直了腰杆。

(建议在WIFI下观看)

珍稀筇竹一度濒危

乌蒙山中的大关县山高坡陡,平地难寻。
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县之一,这里70%以上的村民住在边远的高寒山区。很难想象,在全县1721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山地竟然高达99.7%。
高山阻拦,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但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又赐予了大关人另外一份珍贵的礼物——竹类植物的多样性。全县共有竹种10属27种3变种,其中最具生态和经济价值的就是国家三级保护的珍稀竹种——筇竹。

筇竹林

统计显示,大关县有天然筇竹林20.83万亩,占世界筇竹总面积的59%,2018年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称号。2019年、2022年大关县以筇竹笋特色产业相继被省政府列入“一县一业”特色县名单。
尽管大关筇竹近年来才打响了名气,但种植历史却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史记·大宛传》载,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时,见筇竹杖、蜀布”。筇竹杖早在汉朝就沿着秦开五尺道,伴着悠悠马蹄声,千里迢迢从大关至印度、阿富汗,在遥远的西域声名大噪。
上千年的种植历史积淀,加上其经济价值被陆续挖掘,筇竹成了大关“最牛”的资产。
然而在无序采摘面前,再丰富的资源也受不了糟蹋。早年间,每到笋子采摘时节,村民都会疯狂上山挖笋卖钱,长期掠夺式采笋伐竹,大面积的天然筇竹林开出了白色的花。
花很漂亮,可竹子开花意味着死亡将至,珍稀筇竹一度濒危。
把竹当菜种
对大关而言,筇竹是“人无我有”的资源。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筇竹无疑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生物资源。
1993年,西南林业大学定点帮扶大关县,讲师董文渊被派到大关县挂职科技副县长,经过深入考察,他决心把筇竹这种濒危植物研究清楚并保护起来,帮山区群众脱贫增收。大关对筇竹的系统研究自此开始。
历经20余载,董文渊不仅通过研究推广了天然筇竹的管护和改造技术,还攻克了筇竹种苗繁育、人工造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筇竹人工规模化栽培成为可能。
在筇竹种植核心区木杆镇南部的甘顶村,一片稍平缓的山坡上,筇竹苗正茁壮成长。2018年5月,甘顶村党总支成员带头筹资90万元发展筇竹育苗,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在新街易地安置点流转土地建设育苗基地200亩。

育苗基地里的竹苗

甘顶村党总支书记程良林还记得,“刚开始筇竹苗成活率极低,种植50亩仅能成活5亩。”
后来,董文渊带着团队一次次走进育苗基地,反复试验、攻关,使筇竹的成活率提高到了98%。
在天然筇竹林的管护上,大关县也下足了功夫。针对规模连片的筇竹基地,由合作社和大户来流转群众林地,进行统一管理和抚育。通过合作社流转管、亲情帮扶管、集体公司兜底管的方式,一片片天然筇竹林实现了“应抚尽抚”。
依托筇竹研究院、董文渊专家工作站、国家科技特派团等科技平台,从种苗选育、栽种到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到筇竹林管护,都已制定了统一技术标准。
在科技力量加持下,竹笋亩产值达4950元,全县筇竹面积从20.83万亩增加到66.76万亩。
产业决胜“三问”
除了技术力量的支撑,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产业链的长远谋划和布局。筇竹产业亦是如此。
早年间,由于产业链条单一、笋山管理滞后、销售渠道不畅,竹笋每公斤只能卖到4至6元,村民种竹积极性极低。

时任县长雷楚英初到大关,瞄准筇竹的唯一性、稀缺性和人无我有的巨大开发潜质,也看到了因产业链条短、竞争力弱导致的各种市场乱象。

为了把握竹产业发展的市场主动,雷楚英去了多地考察,计划引进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落户大关。

可光是这一环节,雷楚英就吃了不少闭门羹。有次到一家企业招商,等了3个小时老板才见他,对方问了雷楚英3个问题:“你们发展竹产业的战略构想是什么?对整个竹笋市场的判断是什么?大关竹产业具体怎么布局?”
三个问题,直击产业成败,让雷楚英陷入了沉思——对标一流和先进,大关竹产业的确还有长路要走。
为了扭转作为筇竹低端原材料市场的被动局面,也为了倒逼真正有眼光的企业到大关办厂,雷楚英在坚持高质量打造竹基地的同时,针对竹笋资源进行了系列改革。通过国有林场采笋权拍卖,实现“山有其主”,解决了采笋乱的问题;通过支持县内三家银行开发“竹业贷”,解决收笋缺资金问题,打破了外地企业长期垄断收笋的地位;通过提升村级党组织收笋的组织化,加大对村集体公司收笋资金注入,实行筇竹笋每公斤10元保护价收购,有效促进笋价回升,解决了群众种竹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看到群众争相种竹,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接着推出了大关县100万亩筇竹全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战略布局。
次年,这个老板收不到大关筇竹笋,主动找到雷楚英。经过积极对接,在深入了解大关发展竹产业的战略规划、具体布局,并实地考察大关百万亩筇竹基地后,该公司决定正式进驻大关工业园区。
如今,越来越多的竹笋、竹材加工企业到大关投资兴业,大关竹产业迈入了以二产突围带优一产、催生三产的良性发展阶段,筇竹笋价格攀升到每公斤12元左右,竹农收益稳定可观,市场乱象一去不返,已是大关县委书记的雷楚英,每每提起这一决胜战局的“三问”,依然颇为感慨。

竹材加工企业工人制作竹制家具

富民之竹

规范的市场下,从竹笋到竹材,价格都十分可观。
程良林是远近闻名的筇竹种植大户,去年一年,基地里的竹苗有些密,他按科学种植手法进行裁减后,光卖竹苗就赚了十万元。村民龙顶学家去年竹笋卖出了20万元的好价钱,村民们调侃他:“嘴都笑歪了。”
竹子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也带来了发展的希望和信心。采笋赚的钱,是很多村民家一年的主要收入来源,以至于大家不敢有丝毫懈怠。所以等不到第一场春雨降下,木杆镇的不少村民已经按捺不住进山的冲动。
而对当地政府而言,帮助老百姓真正实现“竹下生金”,需要一产的欣欣向荣,更需要嫁接二产和融合三产。
2018年,《大关县“一县一品”筇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涵盖竹类资源培育、笋材产品加工、现代科技示范园区、筇竹文化建设与竹林旅游休闲康养等内容。
从中看到商机的欧贤芹夫妇俩回乡创业,在木杆镇银吉村流转了4800亩筇竹林采笋,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和加工筇竹工艺品及筇竹原竹家具。

欧贤芹(中)在指导村民制作竹制家具

艺术化的加工工艺使得原本“不值钱”的竹材焕发了生机。如今,用筇竹制作的一把椅子可以卖出数千元的高价。
“竹材的价格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可以卖到10元钱一根。”欧贤芹说。
短短几年,全县培育发展笋材加工企业9家、涉竹集体经济组织21个、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66个。大关县云南吉食道科技有限公司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生产的大关筇竹笋产品进驻到30万余家餐饮店。鑫兴竹笋加工厂生产的筇竹笋产品更是远销到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大关筇竹笋产品销路不断拓展

然而,对大关来说,筇竹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在木杆镇,总投资4.29亿元的筇竹产业园还在加紧推进二期、三期的工程建设。在大关县城,一个集科技研发、文化传承、竹材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筇竹文化传承及竹材创新利用示范园已全面启动建设。
如今的乌蒙山乡,远处群山苍翠、竹海连绵;近旁草木掩映、溪水潺潺。对大关而言,绿水青山上的涛涛竹海,不仅蕴含无限风光,也蕴藏着无限可能……

来源:云岭先锋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 保磊 杨锡畅 郝亚鑫

通讯员 钱旺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产业兴市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