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四题

 2022-08-18 09:42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思近谋远,先后提出并强力推进“生态文明”“生态优先”战略。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山水宜居的美丽新画卷正在昭通大地徐徐展开。本报开设“生态优先”栏目,紧扣“昭通生态环境十年成就怎么看,新征程昭通生态环境工作怎么干”这条主线,以文学助力生态昭通建设,讲好昭通生态环保故事,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情 结

学生时代,对于植树,颇不以为然。

从小学到大学,每年的植树节,学校和班级都会组织植树活动。对我来说,那些年的植树节就是走过场,有点“人植亦植”的味道。种完了树,也没有什么体会。

那时,对于从小生活在蜜罐中的人来说,“爱”这个字眼儿,更像是一条单行道。从小,备受父母和长辈们的呵护,对于爱,习惯了心安理得地索取。至于付出,脑子里很少浮现这个词。

关于植树,心态的改变,还是近年来的事。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担,从父母这一辈,移到了自个儿的肩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为人父母,更不知道付出的难能可贵。白发苍苍的双亲,嗷嗷待哺的幼儿,都需要我去关心与呵护。

渐渐地,我学会了付出,角色完全调换,成了劳心劳力的一方。也是在学会付出关心与爱之后,关于植树,慢慢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态度。

以往,习惯了当接受的一方,如今才明白,施与更难能可贵。从小的方面来说,挑起重担,努力拼搏,为儿孙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从大的方面思考,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留给儿孙们良好的环境,同样是一种爱的表现。

这样的情结,年少时自然难以体会。那会儿,觉得爱是亲近之人的事。领略的风景多了,才发觉一粥一饭的小爱,固然可贵;而如植树造林这样的大爱,是家庭之爱的升华,也是在明白了爱的真谛后,才愈发觉得不易。

人到中年,懂得了去爱,也明白了植树的可贵。


绿 意

父亲在老家昭通种了一辈子的树。

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很忙碌。回到家里,常常没待几天,就又跟着植树队伍东奔西跑,四处去植树造林。父亲虽然忙,却从未听过他抱怨。反倒是母亲,有时会念叨着,数落父亲工作太累,让他干脆换个工作得了!每当这时,父亲总会严肃地回应母亲,说这工作有意义,不是累不累的问题。

小时候,我很难理解父亲的这种情结。对于树,父亲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哪怕在家里,父亲也总在院子里的树下散步,不时抚摸着树干和枝叶。那神情,仿佛摸的不是树木,而是亲爱的家人。

后来,风华正茂的我喜欢上了一个人,如同多数年少轻狂的爱情一样,那段感情还没来得及开花结果,就在现实的考验中夭折了。那段时间,我很失落,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茶饭不思。几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大圈。

有一天,父亲走近我,抽着烟,对我说:“孩子呀,跟我出去种树吧!”一开始,我没回答,不明白父亲是什么用意。父亲自言自语地说,他年纪大了,很多事做不好了,需要有人在旁边帮忙。

后来,我跟着父亲的植树队伍四处奔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觉得天空明媚起来了。一片片绿意盎然,冲淡了我心里的失落。我突然醒悟,这世界如此美好,何必为了一棵不属于自己的树,而放弃一片无边无际的森林呢?

我明白了父亲的用意,找回了失去的自己。我知道,父亲不善言谈,也不会说大道理。父亲能做的,只是想让我从植树这个活动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父亲退休后,留下的是大大小小的树。有时,走在树下,我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爱已经同这片绿意融合在一起,它们是父亲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树 韵

每年的植树节,种完树后,我就四处走走,领略树的风姿。此时的树,有一种撩人心扉的韵味,是其他季节没有的。

秋天,习习凉风中,树多了一份洒脱的风韵;冬天,树收起一身的绿,朴实而内敛;夏天,树蓬勃而张狂。唯有初春时,那一点点破寒而出的绿,嫩嫩的,犹如怀抱琵琶的佳人,有种说不出的风情。

此时的树,美在生机。经历了寒冬的苦熬,在春风的召唤下,树枝纷纷焕发了新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昭告春临大地。到了春天,枝头绽放的新绿,驱散了灰霾,迎来了希望。

这样的希望和生机,贵在含蓄。植树日,种完树,放眼望去,那一棵棵散发着新绿的嫩苗,欲招展,而未招展,带着点悄然含羞的韵味。给我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如一幅画,因为有了留白,而显得更为生动。

春也绵绵,树也绵绵,让植树节多了几分柔美。稚嫩的新绿上,点点晶莹,那是春天的爱抚,给树平添了几分柔情。在其他季节里,这样的柔情是难以见到的。夏天的怒放,冬的萧索,都不如春天的柔情,撩动人心。

在树下行走,是一种绝佳的享受。驻足凝望,能感受到一种无言的鼓励。一棵棵树,如一个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子,婀娜多姿地慢慢走着。未来,不再遥远,而是在树的目光中,一步步走近。这样的期盼,成了春日里激励人心的力量。


人 生

每年的植树节,只要回去,总会看到村里的山头上,多了几抹新绿。

那点点新绿,看似稚嫩,一场场风雨过后,便会日渐茁壮。我知道,那是母亲种下的。多年来,母亲的蓑衣依旧畅销,年年种棕榈树的树苗,是她一直坚持的习惯。

织蓑衣,是母亲的副业。母亲说,光靠家里的田地,无法支撑家里的开销。于是,母亲承包了一小块山地,种起了棕榈树。棕榈树木质疏松,树干派不上大用场,树皮却是一宝。剥下棕皮,就可以织蓑衣了。无数个夜晚,我入睡前所看到的最后一幕,就是母亲在煤油灯下织蓑衣的身影。

有一次,我问母亲,棕榈树的树皮被剥下来,不会枯死吗?母亲告诉我,棕榈树的生命力特别强,每次剥掉棕皮,才能让棕榈树摆脱束缚,长得更粗壮。要是不剥掉棕皮,棕榈树反而长不高。

后来,我渐渐长大,也走出了小山村。

在外面闯荡的日子里,母亲种下的那些棕榈树,一直在我脑海里生长着。有几年,我忙应酬,觥筹交错的热闹,时常在耳畔喧嚣。直至有一天,夜深人静之际,脑中浮现出了那些棕榈树。我幡然醒悟:没有舍弃,就没有更美好的明天。那些“忙”,不就是该舍弃的吗?

那段时间,我被灯红酒绿的生活迷了眼;习惯和看似熟悉的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习惯让那些无关痛痒的事,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可后来想想,这些难道不就是生活里该舍弃的“树皮”?

看似不可或缺,可实际上,只有舍弃,才能有更好的明天,这就是棕榈树告诉我的道理。很多人和事,其实是“鸡肋”,可有可无。可我们,却习惯让这些“鸡肋”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鸡肋”,才是我们应该摆脱的束缚。

如果,不想让人生变成一棵棵长不高的棕榈树,那就该想一想,生活里,哪些是“树皮”?唯有舍弃“树皮”,才能让你离理想更近。


作者:郭华悦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